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理论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政策已成为我国振兴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世界各国建设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新局势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国际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有关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因此,我们可以说,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时,邓小平自身丰富的阅历和革命经验,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是他的对外开放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6年至1975年为酝酿阶段;1978年至1984年为基本形成阶段;1985年至1994年为进一步深化、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阶段。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首先,邓小平深刻地阐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目的和性质。其次,邓小平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制定了逐步推进、滚动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三,邓小平为我国的对外开放确立了明确的方向和原则。第四,邓小平系统地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措施和方法。总之,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创造性地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为我党制定新时期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拓宽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着深远积极影响,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