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美国心脏协会(CDC/AHA)建议根据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病危险性分类:<1.0mg/L为相对低危险,1.0-3.0mg/L为中度危险,>3.0mg/L为高度危险。然而该CRP界值是根据几乎都来自欧洲或欧美的白种人确定的,其在我国人群的适用性尚不清楚。多种族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存在种族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CRP水平的种族差异有关,但是目前关于白种人和亚洲人的CRP差异尚存在矛盾的报导。有研究报导白种人中CRP高于亚洲人,也有人认为二者的水平无差别或者亚洲人的CRP水平更高。有学者建议检测CRP筛查心血管高危人群,但是在将CRP用于临床评价心血管危险性,筛选高危人群之前,了解一般人群的CRP分布范围、特征及其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很重要。有学者进行了CRP在我国人群中分布的研究,但是研究人群样本量较小或者调查对象缺乏代表性,所以我国尚缺乏有代表性的成年人CRP分布的资料,而且CRP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CDC/AHA提出应该调查CRP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探讨适合各个人群特点的CRP界值,然而未见我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关于CRP评价一般人群心血管危险界值的研究。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以往关于白种人和亚洲人中CRP水平的文献,了解CRP在白种人和亚洲人的不同,判断CRP评价心血管危险的界值是否适用于我国人群。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在上海成年人中调查CRP的基线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适用于我国人群的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CRP界值。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2008年12月以前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并配合手工查找关于白种人和亚洲人中CRP水平的文献,由两位评价员分别对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对白种人和亚洲人间CRP差异进行Meta分析。另外,在上海18-80岁表面健康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随机、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问卷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查,调查CRP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计算每个给定的CRP值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中的距离,寻找发现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最佳CRP界值。结果:最终有9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其中各有4篇关于白种人和东亚人、白种人和南亚人CRP水平的研究,有1篇既纳入了东亚人又纳入了南亚人。通过Meta分析发现白种人与亚洲人(包括东亚人和南亚人)间CRP无差别,合并加权均数差值(WMD)为0.25mg/L [95%CI (-0.09,0.59),P<0.00001],但是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P<0.00001, I2=93.7%)。按南亚人和东亚人分组分析发现,白种人和东亚人之间WMD为0.84 mg/L[95% CI(0.76,0.91),P<0.00001],白种人和南亚人之间WMD为-0.29 mg/L[95% CI (-0.44,-0.13),P=0.0003],而且亚组分析中研究间无异质性。共3153人参加调查,应答率为87.58%。最终3133人(男性1393人,女性1740人)进入统计分析。我国人群的CRP中位数为0.58 mg/L (男性0.64 mg/L,女性0.53mg/L),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CRP水平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60%以上的调查对象CRP水平低于1.0 mg/L。未发现CRP与吸烟、饮酒及体育锻炼有关,体重指数、腰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均随着CRP的升高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着CRP的升高降低。控制其他所有因素后,超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甘油三酯、高血糖和高血压与CRP增高有关。超重、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甘油三酯)、高血糖和高血压者中50%以上CRP低于1.0mg/L,即使CRP在“正常”范围内的升高,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呈聚集现象,患病率随CRP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三个以上上述危险因素的增加引起的。CRP不同截点发现三个或三个以上危险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ROC曲线的距离表明男女CRP评价心血管危险的最佳界值为0.7 mg/L。结论:中国人的CRP水平与白种人不同,低于白种人,目前的CRP评价心血管危险的界值不适用于我国人群。CRP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评价我国心血管高危人群需要比目前所用界值更低的CRP界值,建议0.7 mg/L为较为合适的评价我国人群心血管危险的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