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温热管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空间核反应堆冷却、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热管内部高温碱性液体金属流体流动和相变特性的精细调控手段的匮乏是制约高温热管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以高温热管内的液态金属流动-相变为研究对象,从高温热管内部液态金属关键动态湿润物性参数测量、微观模拟及构建流动相变和微结构的构效关系等角度,研究和解决高温热管性能瓶颈和无法精细化设计的局限。本文通过实验和仿真等手段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温热管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空间核反应堆冷却、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热管内部高温碱性液体金属流体流动和相变特性的精细调控手段的匮乏是制约高温热管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以高温热管内的液态金属流动-相变为研究对象,从高温热管内部液态金属关键动态湿润物性参数测量、微观模拟及构建流动相变和微结构的构效关系等角度,研究和解决高温热管性能瓶颈和无法精细化设计的局限。本文通过实验和仿真等手段研究高温碱金属热管内部流动相变协同机理、毛细芯形式对流动、相变协同的调控机理,提出新型毛细芯微结构设计,并通过全尺度热管模型及实验验证新型毛细芯结构的有效性。采用流固双向耦合模拟方法,分析高温、外力及极端条件因素等对高温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及高温热管的热-流-固耦合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微观局部层面分析微槽内碱金属工质的相变流动特性,讨论三种不同形状梯形、矩形、球形沟槽对于工质相变流动的影响。发现高温液态金属异于常规水工质的特殊传热路径,以此提出新型毛细芯设计方法。发现梯形沟槽相较于矩形沟槽更适用于充液率较高的热管,而球形沟槽相较于其他两种不适合高温金属热管。(2)建立考虑高温热管内部流动、相变特性的热管整体性能模型。对比常见烧结型、沟槽型及组合型吸液芯内部流动、相变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新型相间式组合吸液芯,新型吸液芯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能。(3)制备钠金属高温热管并搭建热管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开展不同毛细芯设计、充液率、倾斜角度、加热方式等因素影响对热管启动特性、均温特性及传热特性实验。(4)基于流固双向耦合模型开展高温热管流-固-热耦合特性研究,讨论高温热应力、局部外力及局部变形对热管性能的影响特性。相关研究可为认识高温液态金属内部流动相变规律、高温热管性能调控及高温热管在极端条件下运行特性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余热利用是提高热电联产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城市清洁低碳供热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多种余热回收利用方式中,高背压余热供热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及应用,其通过适当抬高汽轮机运行背压直接回收利用乏汽余热,大大降低机组的冷源损失,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高背压供热系统受热网参数影响大,供回水温度高时,会出现乏汽利用率降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耦合蒸汽引射器的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系统,该系统由“高背
级联相变储热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灵活的储热技术而被广泛研究。本文建立了三级联相变储热单元的二维轴对称物理模型,三种相变材料分别填装在各级换热器的壳侧,体积占容器的85%,按熔化温度从高到低排列。首先,分析了完全充/放热过程中相变材料的液体分数、温度、累积热量以及导热流体进口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研究了翅片强化传热技术在级联式相变储热单元中的应用,分析了翅片数量和翅片高度对各级相变材料的不同影响,还对比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能作为一种洁净、优质能源,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电能替代的意义在于,通过淘汰落后的能量利用方式,采用以电能为核心的技术,实现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高温热泵蒸汽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小型燃煤锅炉电能替代设备,可以有效地回收中低温热源来生产蒸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提高热泵蒸汽机制热效率,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国
随着太阳能、风能的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并网对电网的调峰调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储能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飞轮储能具有响应快、瞬时功率高、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在电网中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飞轮储能的原理及飞轮储能系统的各部分结构,针对各部分的作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飞轮储能系统中的发热部位主要位于机械轴承和飞轮转子,主要是因真空室内无空气进行有效对流换热,存在散热问题。本文通过
快堆可将核能改造成大规模、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资源,是未来先进核能的发展趋势,钠冷快堆由于技术相对成熟,是其中最有希望的堆型。钠冷快堆经济性与安全性评估涉及到不确定度的量化。在反应堆物理计算中,计算机功能的逐渐强大使得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和数值离散方法上的近似逐渐减少,核数据引入的不确定性进而成为堆芯物理参数不确定性的最主要来源。故针对钠冷快堆核数据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工作据
为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发展区域综合能源系统(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RIES)势在必行。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由能源站、供能网络和用户组成,通过能源站实现多种能源相互耦合与转换,通过供能网络互联实现能源站间协调互补,满足用户各种能源需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本文以RIES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综合能源站-网系统基本架构与
汽轮机故障诊断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运行工况多变、参数间相互耦合、故障传递与演化规律复杂等特点。本文在对汽轮机典型故障模式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工程和深度学习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开展了汽轮机智能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汽轮机故障间关联关系复杂的问题,提出了故障知识分析与获取方法。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对汽轮机设备进行层次性划分;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微纳尺度加工技术的进步,微型电子设备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散热一直都是阻碍热沉性能进一步提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许多研究者们投入强化对流换热的研究中,以此提高微通道热沉性能。为了改善流体流动和换热,人们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微通道结构,通过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对双层微通道,带有固体鳍片的微通道,带有多孔鳍片的微通道,带有波浪形鳍片或多孔鳍片的微通道进行了设计研究。本文
在自清洁、强化传热、喷雾冷却、微流控、防结冰等工业领域中,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是较为常见的物理过程,该过程受到撞击条件、表面润湿性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低温环境中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时很容易发生结冰,结冰现象是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电力通讯、航空航天等防结冰领域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自荷叶效应发现以来,超疏水表面因其强烈的拒水性而备受关注,能否利用超疏水表面抑制撞击液滴结冰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针对超疏
蒸汽冷凝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通常情况下,超疏水表面具有较高的冷凝传热系数,但也有研究指出,纯蒸汽环境下,如热管或高效工业冷凝器中,部分超疏水表面会出液滴“钉扎”现象,液滴脱落难度较大,对冷凝传热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为了提高纯蒸汽环境下超疏水表面液滴脱离频率,基于协同排液思想,设计并制作了双层组合表面,实现了冷凝表面的集液和排液功能,强化了冷凝传热性能,对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