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已治理小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及水土保持价值评估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_pacif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别现状自然条件和人类干扰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研究以我国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的5个典型小流域(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作为研究区,在经过“六五”至“九五”近20年的综合治理后,对其生态敏感性状况与水土保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研究构建研究区生态敏感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小流域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干扰情况,选取坡度、起伏度、土壤侵蚀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状况等5个敏感性因子,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熵权法确定权重并构建典型小流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同时运用转移矩阵对治理恢复期(1998-2018年)20年来5个典型小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在进行水土保持价值估算时,选取土壤保持价值与水源涵养价值为代表性指标,确定了5个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总价值,最后,论文对典型小流域生态敏感程度和水土保持价值的空间分布与年际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综合生态敏感性时间变化来看,20年来5个典型小流域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均明显降低。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敏感性均值分别减小了0.34(3.26→2.92)、1.95(6.38→4.43)、1.81(4.59→2.78)、0.51(3.08→2.57)、1.89(5.99→4.10),生态系统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从空间变化来看,20年来5个典型小流域综合敏感性的等级整体降低。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流域敏感性等级不变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0.72%、7.46%、5.31%、6.19%、25.66%,等级由高→低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5.30%、91.48%、93.79%、93.02%、64.61%,等级由低→高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13.98%、1.06%、0.90%、0.79%、9.74%。这表明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在经过综合治理后的20年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治理效果显著。(2)从水土保持总价值来看,20年来5个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价值增加显著。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水土保持总价值增长率分别为76.10%、26.74%、58.13%、136.51%、158.73%。其中,土壤保持价值增长率分别为74.18%、12.10%、67.08%、68.45%、138.65%;水源涵养价值增长率分别为78.20%、90.04%、44.74%、232.19%、233.92%。(3)通过对生态敏感性与水土保持价值空间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来看,二者的相关性均发生了大幅度减弱。泥河沟流域相关系数由0.54减少至2018年的0.42,但总体上仍呈现中等强度的相关性;泉家沟流域相关系数由0.30减少至2018年的0.07,即由弱相关转为几乎不相关;王东沟流域相关系数由0.86减少至2018年的0.27,即由强相关转为弱相关;枣子沟流域相关系数由0.72减少至2018年的0.20,即由强相关转为弱相关;纸坊沟流域相关系数由0.73减少至2018年的-0.01,即由弱相关转为几乎不相关。总体来看,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经过治理后1998-2018年20年间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生态敏感性有所下降,且水土保持总价值大幅度增加,生态敏感性与水土保持价值之间相关性减弱,并通过生态敏感性与水土保持价值综合归一化叠加得到生态分区变化,说明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经过治理后20年的自然生态恢复,总体生态质量提高,但纸坊沟流域生态破坏治理区的面积增大,为下一阶段的生态治理提供空间参考。综上可知,本研究基于GIS技术、生态敏感性理论与方法以及水土保持价值理论与方法,估算了研究区5个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的生态敏感性等级以及水土保持总价值的空间分布与年际变化,为实施相关生态措施识别了重点生态区域,对小流域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等多种禾谷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玉米生产中常发灾害性、历史性的重要害虫,对玉米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调查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其玉米螟的发生危害情况、探索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在陕西渭北地区防治玉米螟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玉米螟的危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旨在为基于农药减施增效的玉米螟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还与民众的生命健康存在着紧密关联,如今,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普通社会民众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更高的重视,对其品质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白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是苹果生长的优生区,同时适合多种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生长,但是由于白水县农产品监管起步晚,相关文献也比较少,本文对于白水县近年来农产品定性和定量农药残留做了一定的分析,这样对于以后
果园覆盖模式在全球广泛应用,果园覆盖植物对扩大饲料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农药残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饲用价值。为探索科学、安全利用果园覆盖植物的方法,缓解我国饲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果园农药对黄土高原苹果园最广泛种植的牧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青贮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首先通过将5种果园常用农药(毒死蜱、敌百虫、多菌灵、戊唑醇和高效氯氰菊酯)分别以低于推荐浓度(RU-)、
陕南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也是国家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该地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类型主要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坡改梯工程被实践证明是一项保水、保土和保肥,以及深受农民喜爱的水土保持工程。但该地的土质是粘土含量大的膨胀土,遇水易软化膨胀变形,导致梯田垮坎现象极为严重,为此,当地多采用石坎梯田或预制件坎梯田。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开山取石被禁止,石料来源短缺,建设石坎梯田成本极高。
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p H高、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低(特别是磷易被土壤固定)。如何因地制宜的增辟有机肥源、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储备及有效性是该区苹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种植十字花科绿肥油菜、豆科绿肥草木樨和大豆,并结合油菜和草木樨混播(RM)、油菜和大豆轮作(RS)的绿肥种植模式,在山地果园进行了连续6年的绿肥种植翻压试验,旨在明确种植
蚜虫是一类重要农业害虫,也是许多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载体,能够严重危害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大规模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蚜虫,导致了害虫产生了较严重的抗药性,同时对环境安全也构成潜在威胁。近年来,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被视为防治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几丁质是昆虫表皮和围食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且不存在于植物和哺乳动物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于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激增,为满足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对黑土区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忽略了对黑土地的养护,导致该地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黑土层厚度变薄,土壤退化严重。团聚体作为土壤优良的结构体,其稳定性可以不仅可以代表土壤结构的良好程度,也是影响水分入渗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土壤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包括静电斥力、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降雨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降雨过程中随着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导致破碎后的团聚体一方面被径流冲刷带走,另一方面堵塞土壤孔隙,降低土壤入渗速率,造成侵蚀加剧。我国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素有“北方粮仓”的美誉。但是随着大量荒地不断被开垦,土壤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加快了有机质分解,使得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抗蚀能力衰减,水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游客对于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旅游综合体这种新兴业态逐渐走入我国旅游市场,其中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加速了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为提升旅游综合体的竞争力,需要注重其特色性地开发,从对旅游综合体区域现有资源的多元化开发、综合体景观建设的科学规范相关方面着手开展。因此在旅游综合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可持续性、科学性层面进行系统研究成为现阶段旅游综合体景观发展需关注的焦点,同时通过研
随着我国对钻井废物无害化处理的重视,了解泥浆池固化填埋处理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受固化填埋法影响的土壤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将为评估固化填埋法在沙漠中的可行性以及泥浆池覆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毛乌素沙漠13个气井泥浆池覆盖区沙蒿根际和非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