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4日,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11超日债”无法足额兑付当期利息,这意味着我国债券市场迎来了首例实质性违约。同时这一事件也正式宣告“中国式”刚性兑付被正式打破,在此之前公募债券一直保持“零违约”的状态。继“11超日债”违约后,违约债券数量逐年波动增加,违约企业性质由民企逐渐蔓延至国企、央企,债券信用风险被不断放大,愈演愈烈的违约潮引发广泛关注。2018年受金融严监管影响,企业融资受限,导致多家信用债主体资金链断裂,继而接连违约,债券违约成为“新常态”。不完善的违约后续处理机制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给整个债券市场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债券违约以及如何防范债券违约风险需要我们不断去总结、探索。本文以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底所有企业信用债违约事件为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与违约数量增长趋势、违约主体所在地区分布、企业类型以及违约主体所在行业分布相关的四个特征。接着介绍了目前企业信用债违约的三大类共六种常见处置方式,概述了目前公募债的处置情况。文章主要采用案例对比的方法,以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北特殊钢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的债券违约处置案例为对象,进行对比案例分析。从宏观经济以及钢铁行业现状角度分析了两个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违约的外部原因,然后从公司治理以及财务分析角度窥见二者陷入违约的内部原因。接着重点分析了两家公司债券违约后续的两种不同处置方式,进一步明确两类常见违约处置方式的适用情况与特点。文末,立足于债券违约后续处置与风险防范角度,从债券市场监管、债券相关制度、债券市场中介机构、债券投资者、债券发行人等五个层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本文旨在通过信用债违约情况分析能够使投资者正确看待违约事件的发生,并希望能为今后违约主体选择兑付方式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