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生活中,来自各方面大大小小的压力会对个体的正常活动造成深浅不一的影响。如何客观的看待这些压力源,通过认知评估后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案,对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个体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逆境下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是压力条件下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对于大部分青年人而言,需要自己面对并解决的困难与挑战日益增加。所以,探讨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对青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虽然之前的研究认为韧性在处于困境下的个体具有保护作用,但尚未揭示其保护机制。其中重要原因是对心理韧性的理论结构和科学准确测量都有所欠缺、同时缺乏对心理韧性的全面人格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系统研究也比较少。为此,本次研究将首先深入探讨心理韧性的潜在结构和测量方法,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心理韧性的人格要素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希望通过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探明韧性特质的强弱与心理的健康的关系程度,促进个体积极心理的提升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这对个体在逆境下揭示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据相关理论基础,首先提出心理韧性的双因子结构模型,应用全息Bifactor模型探讨心理韧性的心理韧性的因子结构和测量方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提取所有条目的公共因子,验证心理韧性双因子结构的信度,同时通过心理韧性各因子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验证效度,以此明确心理韧性的潜在结构。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心理韧性潜在结构与15FQ+量表关系,明确心理韧性与人格因素。最后,探讨心理韧性各因子与SCL-90、Beck自杀意念量表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研究结果:1.模型比较发现,双因子模型是心理韧性量表的最佳拟合模型,提示心理韧性的双因子结构,其一是公共因子(心理韧性资源),其二是心理韧性特殊成分,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2.项目反应理论(IR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条目在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上都有显著负荷,信度系数理想、测验信息函数表明公共因子对0.5-4范围能力值测验精度更大,公共因子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相关系数显著,提示心理韧性双因子测量信效度较好。3.全息因素分析发现,坚韧性与力量性和乐观性显著负相关,力量性和乐观性显著正相关,进一步揭示不同心理韧性特殊因子之间的潜在关系。4.在双因子理论模型下,心理韧性公共因子(心理韧性资源)与f A乐群性,f B智评性,f C稳定性,f F兴奋性,f G有恒性,f H敢为性,f I敏感性,f N世故性,f Q1实验性,f Q3自律性有显著正相关,与f L怀疑性,f M幻想性,f O忧虑性,f Q4紧张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而f E恃强性,f Q2独立性相关系数不显著。坚韧性特殊因子f B智评性,f E恃强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f I敏感性,f O忧虑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坚韧性与其他人格因素则不相关。力量性特殊因子与f F兴奋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力量性与其他人格因素不相关。乐观性与f A乐群性,f B智评性,f H敢为性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人格因素不相关。揭示心理韧性与人格因素的关系。5.心理韧性公共因子与内感受性知觉量表(MIMA)除非分散性外,各因子相关显著,坚韧性与注意调节、躯体感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因子相关都不显著。力量性和乐观性特殊因子与内感受性知觉各因子的相关都不显著。揭示心理韧性同内感受性知觉人格之间的关系。6.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公共因子相关显著,而与心理韧性特殊因子(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相关不显著,揭示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7.心理韧性公共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除坚韧性与敌对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其他因子之间的相关都不显著。揭示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8.心理韧性公共因子与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各因子与自杀意念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揭示心理韧性对自杀意念的保护机制。研究结论:1.心理韧性符合双因子结构模型:公共因子(心理韧性资源)和心理韧性特殊成分,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2.人格因素、内感受性知觉特点和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韧性资源获取,但是对心理韧性特殊因子的作用不显著;3.心理韧性资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心理韧性坚韧性对心理健康敌对因子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心理韧性资源是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心理韧性各特殊因子对自杀意念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