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和激励问题,故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在197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威廉姆森指出:“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是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美,因此需要以贸易一体化和内部化所造成的内部配置资金效率提高的结果,在资金分配过程中,不仅仅外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内部资本市场也参与配置内部资源,企业将内部各种经营单位的资金集中配置使用,实现了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不同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投资机会,也围绕内部资金的再分配进行争夺。随着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的演化,内部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其内涵范畴,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资产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它的根源在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美,外部融资往往会出现信贷紧缩和投资不足,所以建立了内部财务交易和其他渠道进行资金的内部再分配,形成了我国典型的内部资本市场。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是相对于企业外部资本市场而言存在于企业内的非正式的资本市场,它可以提供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企业集团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及其附属公司和集团公司等相关企业提供融资,资产配置和其他服务。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主要由三大功能: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本配置,监督和鼓励。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大多是伴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和并购的兴起而日益频繁和活跃起来。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未来企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信息存在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建立了一个内部资本市场来缓解融资约束,对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和激励问题,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1)从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企业集团总是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是一种用来替代不发达的市场和制度的组织结构。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设立的目的是为国企解困和国企改革服务,所以国有企业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主体组成部分。因此,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干预太多,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经理人市场培育不足等扭曲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特的外部治理环境。通过多次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变革,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不断扩大,进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经营业绩有着显著提高。但这些改革实际都停留在经济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行政层面的制度变革,并因此未能实现真正的政企分离。在当今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形下,大型集团的发展与组建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政府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始终处理强势地位。因此中国企业在法律和监管体制安排不健全,政府控制作用明显的情况下,大型企业集团建立起来的内部资本市场对改善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消极因素具有积极的意义。(2)从市场层面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市场企业融资通常有股权融资的偏好,增发或配股成为融资方式的首选,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则改为发行可转换债券,并设置很宽松的转换条款,从而比较容易的获得资本;最后选择才是债务,并把短期贷款居前,长期贷款据后。所以,我国公司的融资经验不支持当代融资理论,我国公司一般偏好股权融资,这种单纯为融资而融资的行为有很大的弊端,并会导致资本利用率低下。另外,股票市场价格信号在我国资本市场失灵,造成沪深股市资源配置的低效分配。较强的投机欲望使我国股市的价格信号扭曲,资源配置功能自然无法得到体现,这种现象也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表现形式。过分重视股权市场,从而使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得以忽视,保持着一种畸形的市场制度结构。不管对投资者还是筹资者来说,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分散风险的需要,也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一个不完美的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效率低下的表现。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集团等利益团体对资本市场的低效率缺乏足够的抗衡力量来改变,只能是被动适应,这造成了企业倾向于发展内部资本市场,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3)从公司层面来看,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契约风险”中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并设法降低监督费用等因素,该风险一般包括市场风险和企业家道德风险。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债权人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查,以便了解贷款项目的实际价值。作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而言,当合同签字后,有可能违背合同约定或者不执行诚信、勤勉的义务而安排资金使用。同时,股东作为直接受益人,也可以去撒谎并隐瞒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些风险都成为市场交易的阻碍因素。所以说这些风险使交易成本变得昂贵。因此,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从外部资本市场融资有一定的困难,多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的也加剧了这一状况,而集团公司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充分利用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状况,促进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4)我国作为全球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内部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于是大量集团型企业通过在内部设立财务公司以及通过关联内部交易等渠道对集团内部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形成了中国比较典型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文章详细描述了内部资本市场的现实表现,分析了影响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并以系族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和效率性,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逐步形成的系族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相对于中央控制和地方所属的系族企业而言,民营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虽然规模较小却相对活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股权性质、公司控制特征和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等因素对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并据此对国内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通过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过程进行研究,弥补了当前企业集团理论研究的不足;拓展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适用性;论证了因不对称信息、代理的问题而导致的信贷配置和公司投资不足,可以通过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为下属子公司(分部)进行项目融资;明确了母子公司通过良好的双边利益安排,内部资本市场是一种较优的资本配置机制;通过放宽充分和廉价信息假设,分析论证了信息成本、企业规模与决策效率的关系,提出了改进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可以减低信息成本和信息失真度,并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综上所述,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市场层面、企业层面阐述了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原因,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作为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时的补充。本文进而详细阐述了内部资本市场的现实表现,并分析了我国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过度投资、非整体上市造成内部资本市场低效、大股东控制以及偏重多元化投资,并分析了影响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同时,本文以系族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和效率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股权性质、公司控制特征和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方式等因素对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