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吉西他滨与丝裂霉素不同膀胱灌注方案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在NMIBC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吉西他滨与丝裂霉素在TURBT术后行膀胱热灌注对于预防肿瘤复发及进展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TURBT术后的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方案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共计119例。所有患者排除相关禁忌症后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术后病理进一步证实为NMIBC。患者TURBT术后按膀胱灌注治疗方案分为三组,吉西他滨(GEM)热灌注组为A组42例,术后24h内GEM 100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行膀胱常温灌注1次,术后1周GEM 200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行膀胱热灌注,1周1次共8次,后改为每个月1次,灌注4次;丝裂霉素(MMC)热灌注组为B组37例,术后24h内MMC 3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行膀胱常温灌注1次,术后1周MMC 6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行膀胱热灌注,1周1次共8次,后改为每个月1次,灌注4次;吉西他滨(GEM)常温灌注组为C组40例,术后24h内GEM 100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行膀胱常温灌注1次,术后1周继续该方法行膀胱常温灌注治疗,前2个月,每周1次,共8次,后10个月,每月1次,共10次;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在随访期间不良反应、肿瘤复发率及疾病进展率状况。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A组、B组和C组在患者年龄、性别、伴随疾病、肿瘤数目、肿瘤临床及病理分期等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灌注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泌尿系感染、尿道狭窄(膀胱灌注一般不会引起尿道狭窄)、膀胱挛缩等。膀胱刺激征发生率:A组为28.57%(12/42),B组为35.14%(13/37),C组为37.5%(15/40),A组和B组、A组和C组、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B)=0.532,P(AC)=0.390,P(BC)=0.829];血尿发生率:A 组为 21.43%(9/42),B 组为 24.32%(9/37),C 组为 27.5%(11/40),A 组和 B 组、A 组和C组、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B)=0.760,P(AC)=0.522,P(BC)=0.75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A 组为 7.14%(3/42),B 组为 13.51%(5/37),C组为10.00%(4/40),A组和B组、A组和C、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B)=0.348,P(AC)=0.643,P(BC)=0.632];以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A组、C组无膀胱挛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发生1例膀胱挛缩,行全膀胱根治性手术切除;A组发生1例尿道狭窄,行尿道狭窄扩张术后吉西他滨行膀胱灌注治疗。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率:A组7.14%(3/42)、B组8.11%(3/37)、C组12.5%(5/40),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A组16.67%(7/42)、B组16.21%(6/37)、C组37.5%(15/40),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进展率:A组为 4.76%(2/42),B 组为 8.10%(3/37),C 组为 17.50%(7/40),A 组与 B 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术后肿瘤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吉西他滨或丝裂霉素膀胱热灌注在降低NMIBC患者TURBT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方面优于吉西他滨常温灌注。2.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作为NMIBC在TURBT术后的辅助治疗方式安全有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