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少数民族是HIV感染者中的重要人群。历年来,HIV感染者报告最多的省份如云南、新疆、广西、四川等,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本次研究以西双版纳州农村傣族人群为研究对象。西双版纳州到2005年底,共监测到HIV阳性及病人501例,其中傣族143例。经性途径感染的比例达77.2%。研究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傣族农村社区中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因素。2.提出适合于西双版纳傣族农村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干预模式,为制定少数民族农村人群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人类学研究采用典型抽样法,选择一傣族村寨,研究人员进入村寨,通过生活观察、个人访谈、偶遇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定性研究方法,了解傣族农村人群的生活方式、行为、风俗习惯等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恋爱、婚姻风俗,吸毒、嫖娼情况等,以及保护措施如安全套的使用情况。2.基线调查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选择同一村委会领导下的6个傣族村寨(自然村)为现场,其中三个自然村作为干预组,另外三个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了解6个村寨傣族农村人群HIV/AIDS的知识水平、相关行为。共收到基线问卷425份,其中干预组208份,对照组217份。3.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方案设计采用参与性行动研究方法,由课题组与社区妇女组织、青年组织合作,共同探索傣族农村社区内因地制宜的信息与技能的传播方式。并确定采用同伴教育、文艺表演、VCD、宣传单共四个渠道进行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4.干预实施干预组的三个自然村实施四种措施的全面干预;对照组的三个自然村仅散发宣传单。5.干预过程评估实施干预的过程中,采用观察、人个访谈、焦点组讨论等方法进行过程评估,以揭示四种干预措施到达目标人群的情况、可接受性、可理解性等。6.干预效果评估干预活动结束后3个月,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结果评估。共收回有效问卷422份,其中干预组207份,对照组215份;个人访谈共进行20人;开展3组焦点小组讨论,每组6人共18分。研究结果1.与艾滋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青少年婚前多伴侣性行为、成年男人嫖娼、婚外性行为、高离婚率等。被访谈15位未婚青少年男性,均自报有婚前性伴,最多者自报有超过20位性伴;成年男人嫖娼比较普遍,部分人有婚外性行为。2.电视是村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71.6%村民从电视上接受过艾滋病相关信息;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徘徊在50%左右;认识安全套的比例为34.1%;与固定性伴性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为7.5%。3.干预后,干预组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从24.5%-62.0%上升到干预后的77.3%-97.1%;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从17.8%-57.7%上升到29.9%-64.3%。村民认识安全套的比例,从干预前的34.1%上升到65.3%,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从5.9%上升到12.6%。对照组的变化不明显。4.在四种干预措施中,VCD光盘的到达情况、可接受性最好,宣传效果明显;宣传单的到达情况、可接受性和宣传效果最差。结论与建议1.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必须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中采用人类学方法,充分认识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2.以妇女组织、青年组织为主要力量进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少数民族人群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采用参与行动研究方法,利用社区自己的力量,这样即可以增加干预活动的文化适应性,同时也可以培养社区人才,保证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干预活动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