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10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粮食消费、膳食营养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协调粮食生产、粮食消费与居民营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转变粮食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幅度改善居民营养水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基本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之时,我国面临的耕地、水资源、环境、人口等的压力将比现在更为严峻,粮食增长艰难,保障粮食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难度加大。在当前粮食生产与消费、粮食消费与营养改善不完全对应的条件下,研究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建立起营养引导消费、消费指导生产的粮食生产模式,对合理利用粮食生产资源、转变粮食供需平衡方式、确保粮食安全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因素、特征、变化规律及趋势等开展了研究。现状表明,我国粮食消费增长主要是收入水平提高、膳食营养结构改善、城市化不断推进等因素引起的,食物消费结构中粮食消费比重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未来分析表明,粮食消费总量增长具有不可逆转性,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将继续下降,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将成为未来粮食消费新的增长点;目标分析表明,要使粮食生产由注重总量和偏重物质投入转向结构优化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跳出耕地、水资源等条件的约束,必须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粮食的消费结构,从而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在粮食消费、生产和营养之间的关系研究中表明,粮食消费是人们获取热量、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近20年来基本保持在70%以上(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之和);口粮消费提供的热量、蛋白质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占主导地位;饲料用粮提供的热量、蛋白质比重有所上升;热量、蛋白质的粮食需求弹性表现为缺乏弹性,脂肪的粮食需求弹性表现为富有弹性。在粮食消费和营养素的关系研究中,建立了不同方式粮食消费与热量、蛋白质转换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口粮与热量、蛋白质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258、0.556,饲料粮与热量、蛋白质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179、0.789;构建了营养目标下的粮食需求预测模型;运用建立的模型方程以及基于营养目标的居民热量和蛋白质需求量,对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不同时期的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粮食需求总量分别进行了预测。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生产资源需求,对其效益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在分析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不同时期中等能量水平下粮食生产资源需求进行了估算,并与非营养目标下的粮食生产资源需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在口粮需求和饲料用粮需求总量上,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要比非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节约粮食0.72亿t;基于营养目标的全国耕地需求为1.11亿hm2,与其他非营养目标下的耕地需求相比,可节省耕地面积700万hm2;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生产所需要的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比重和占总灌溉用水的比重分别为24%、34%。保障粮食供需平衡,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要建立营养目标下的粮食安全新思维;二要建立与食物结构和粮食供需相应的科技支撑体系;三要加强食物生产部门与营养工作部门的结合;四要加强食物营养与合理粮食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