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可·波罗》杂志是1939年在上海创刊的一份意大利文杂志,以季刊形式发行,从1939年9月到1943年7月共刊行16期。杂志的创办宗旨是深入了解和研究远东各国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从而为当时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政府和民众提供关于东方的最新信息,为意大利在远东的经济、文化利益,甚至是政治野心而服务,当然在客观上,杂志也激发了意大利读者对东方的兴趣,推动了很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意大利专业汉学研究。《马可·波罗》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汉学(中国学)展开的,在16期的200篇余文章中,有60%以上都是关于中国的,其主题涉及中国的社会状况、政治和外交政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思想、地理与风俗、科技与时事等诸多方面。文章的作者有学者、作家、记者,也有外交官和传教士等。杂志中除了关于中国的内容之外,还有关于日本、印度、朝鲜、蒙古、菲律宾等其他远东国家的文章。目前为止,这份杂志还没有引起中外学界的足够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杂志是在中国出版,但其语言却以意大利语为主,出版地与潜在读者群的语言接受能力之间发生了错位,由于当时的通讯和传播速度的制约,能在第一时间读到该杂志的人基本是旅居上海的意大利侨民和外交官,而在意大利本土的读者却很难读到,于是有限的传播范围和短暂的刊行时间使这份杂志知名度大打折扣。这份杂志关于中国的文章涉及题材广泛,其中一些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考察二战期间中意关系和意大利对华政策,以及当时意大利汉学研究状况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此外,对这份杂志的深入研究还是对20世纪中叶意大利汉学史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对当时汉学几乎出于“空窗期”的论断提出怀疑,甚至可以认为这是意大利汉学家创办专业汉学杂志的第一次尝试,这要比目前大家公认的第一份意大利专业汉学杂志——由兰乔蒂教授创办的《中国》杂志提前了足足二十余年。本论文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描述了杂志创办时期的国际社会背景,特别是从中、意两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和双边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二战期间中意关系从复兴、交好到一度断交的原因,尤其是意大利作为轴心国成员与中国汪伪政府建立密切外交关系的来龙去脉,从而为这份杂志的诞生找到历史依据。第二章是对杂志的宏观形态描述。介绍了杂志的创办时间、地点、发行方式、文章主题分类、主要栏目、主要作者问题。该杂志的发行由意大利政府主导,重要的作者主要为传教士、意大利使馆的译员、意大利或其他国家的汉学家等等。第三章围绕杂志中时政新闻的文章展开,以二战期间中意两国关系和意大利在世界大战中的处境为参照系,分析此类文章的创作目的和历史背景,挖掘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根源。第四章对杂志中涉及的中国文学、艺术、风俗、礼仪、传统思想,以及中意文化交流进行了爬梳,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这些内容展现了意大利人对研究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他者眼中的形象。第五章梳理了杂志中关于中国经济、金融、外贸、科技、医学、自然等领域基本情况的文章,不难看出当时意大利为努力实现全球资本扩张而进行基础研究的策略,然而这又与英、美、日等国的思路与做法不完全一致。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对于中国语言的研究是杂志汉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印证了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必先掌握其语言的论断。《马可·波罗》杂志是意大利在中国创办杂志、研究中国及远东各国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二战期间意大利汉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杂志中透露出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但就其总体而言,还是在那个灰暗年代给意大利读者一缕东方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