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如其“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名一般,既带着往日荣耀的余晖,亦承载着今时发展突破的重任。在探索经济快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上,吉林省各级政府已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制造、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光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一批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但从全省范围来看,产业集群发展基本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深度开发能力不强、资源利用率较低、环保及生产安全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了有效解答和应对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问题,推进吉林省产业集群升级发展,应当从理论阐释、现状剖析、评估机制及战略构想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智力支持,为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提供学理基础和决策依据。首先,吉林省产业集群的科学发展有赖于对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和产业集群典型模式的系统分析。产业集群的认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包括外部经济理论和集聚经济理论、克鲁格曼模型和波特竞争理论、“根植性”观点和区域创新环境理论、全球价值链、资源依赖与核心能力理论、产业模块理论、创新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和增长极理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据此形成产业集体的基本内涵包括:(1)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并且需以专业化分工及合作为基础;(2)依赖某一固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包含着某一产业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价值增值网络,这里的相关行为主体指的是产业从投入、产出直至流通等;(3)构建一个高效的、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并要介于等级制与市场之间,保证技术、知识等现代化市场资源能够在其内部实现充分地流动。先进发展模式典型包括美国硅谷式、日本丰田模式以及国内具有代表性有浙江模式、广东模式,为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其次,吉林省产业集群升级依托产业布局的现状及其网络结构。吉林省逐步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和以长春市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并已形成包括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产业、医药产业等的五大优势产业。此格局是由经济发展、政策制度导向、产业配套与地域集中组织、重大项目与企业拉动及资源与运输指向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依据社会经济网络理论分析,产业集群由生产网络、合作网络、创新网络和衍生网络构成。为增强网络作用空间关系和网络作用强度,应构建立体化社会经济网络和虚拟化社会经济网络。再次,吉林省产业集群的绩效定量测评是制定政策的客观基础。测评选取汽车产业、石化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重点产业为对象,依据集聚程度、竞争程度、合作程度、创新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十六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递价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对30位专家的调查问卷发现,综合得分最高的是石化产业91.92分、其次是汽车产业90.43分、再次是农产品加工产业79.37分,得出与定性分析相一致的结论。最后,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升级应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的目标。升级战略应当包括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领导作用、强化产业集群升级的支撑体系建设、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吉林省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的核心要点、强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融合。保障措施应当包括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协调、建立健全金融扶持体系、努力实现产业间创新网络促进省内各区域间协调发展。综上,吉林省只有大力发展区域内部的产业集群,才能加快吉林省经济赶超的步伐,通过产业集群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实现聚集生产要素、节约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励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