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将其保护效应同传统的缺血预处理进行比较;同时研究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保护效应有无叠加。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肾动脉下主动脉阻断建立脊髓缺血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n=10),肾下阻断腹主动30min;缺血预处理组(IPC,n=10),进行3次缺血3min—再灌注3min的缺血预处理后阻断腹主动脉30min;缺血后处理组(Post-con,n=10),阻断腹主动脉30min后,松开动脉夹3min,再夹闭3min,重复3次,再恢复正常灌注;双处理组(IPC+Post-con,n=10),在腹主动脉阻断前后分别进行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腹主动脉开放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按照改良Tarlov评分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行为学评分;并于腹主动脉开放48小时后进行脊髓病理学检查,在光镜对脊髓前角形态正常的α—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脊髓病理检查结果【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如下:Post-con组73(69-76)和IPC+Post-con组29(22-42)中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数量显著高于IPC15(11-18)组和C组6(4-9)(P<0.001),而Post-con的组织病理结果也显著优于IPC+Post-con;各组中后肢运动功能均无显著改善,但同对照组相比,Post-con组截瘫率呈下降趋势。结论:本次试验中,缺血后处理尽管未显著改善后肢运动功能,但显著提高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数量。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用后,在本实验中未发现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