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粗毛纤孔菌是一种一年生大型药用真菌,分布在国内的北部地区,主要生长在桑树上,而对分布在东北地区、生长在吉林省洮南境内蒙古黄榆上的粗毛纤孔菌至今无人研究,本论文通过两大部分对该菌进行了研究。综述部分简单的介绍了粗毛纤孔菌的栽培技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实验部分则分为六个部分,即对包含粗毛纤孔菌在内的8种民间被称为“桑黄”的大型真菌进行了多态性对比研究、对粗毛纤孔菌进行了栽培驯化、对其发酵菌粉进行了抗肿瘤活性、营养成分、及安全性研究,并对效果较好的菌粉进行了产品开发。实验部分第一章,对粗毛纤孔菌是否可能为“桑黄”进行了试验及论证,将其与被称为“桑黄”的7种样品进行了多态性研究。通过SLAF-seq技术对8种被称为“桑黄”的真菌样品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即火木层孔菌、粗毛纤孔菌、亚马木层孔菌、黄褐纤孔菌、瓦宁纤孔菌、裂蹄纤孔菌、桑黄纤孔菌和红缘拟层孔菌。实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与火木层孔菌的近缘关系较近,且综合分析8种“桑黄”样品共有SLAF标签及相关古代书籍图片记载,认为粗毛纤孔菌更接近于古代书籍中所描述的“桑黄”。实验部分第二章,对粗毛纤孔菌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了不同温度、初始pH、碳源和氮源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对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状况的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从中选出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6.5;最适碳源为木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在玉米、高粱和小麦三种基质中,对原种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高粱和玉米在接种后的第1d和第2d开始萌发,且可更好的促进粗毛纤孔菌菌丝的生长。对粗毛纤孔菌栽培料的3种配方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配方:木屑78%,稻壳2%,玉米粉17%,蔗糖1%,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62%的比例为栽培种培养料可使粗毛纤孔菌菌丝在接种28d后长满菌袋,且生长旺盛,可较快的培育出子实体。实验部分第三章,体内抗肿瘤实验部分,探讨了粗毛纤孔菌固体发酵菌粉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建立H22荷瘤小鼠肿瘤移植模型,将90只小鼠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CTX阳性药组、玉米发酵菌粉高、中、低剂量组和高粱发酵菌粉高、中、低剂量组。H22荷瘤小鼠接种后,连续给予相应药物1d,然后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率、体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肝脏指数进行测定,对各组小鼠的瘤块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对肝脏组织及血清中的MDA、SOD、CAT及GSH-Px水平进行测定,同时也测定与其相关联的细胞因子IL-2、VEGF及IFN-γ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高粱发酵菌粉的高剂量组抑瘤率达到56.12%。其发酵菌粉可增加小鼠体重,提高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肝脏指数;经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坏死细胞明显增加;可升高SOD、CAT及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也可升高IL-2和IFN-γ水平,降低VEGF水平。粗毛纤孔菌发酵菌粉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机体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有关。实验部分第四章,对粗毛纤孔菌的野生子实体与其固体发酵菌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以上三种样品灰分、粗蛋白、粗脂肪、无机元素、16种氨基酸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综合分析了以上三种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发酵菌粉营养价值较高,从无机元素对中药的药效影响方面来看,发酵菌粉也可能有一定的相应方面的药效,粗毛纤孔菌野生子实体的蛋白质价值较高但镉含量超标。实验部分第五章,对粗毛纤孔菌2种发酵菌粉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对其发酵菌粉进行了急性毒性及最大给药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鼠未出现中毒或死亡的现象,且小鼠的高粱发酵菌粉和玉米发酵菌粉的日用最大给药量可达8g/Kg和12g/Kg。实验部分第六章,对粗毛纤孔菌高粱发酵菌粉进行了产品开发,研究了粗毛纤孔菌发酵菌粉曲奇饼干的制作工艺,通过单因素筛选试验及正交试验得出了该曲奇饼干的最佳配方,即低筋面粉与粗毛纤孔菌发酵菌粉的配比为100g:10g、黄油的添加量为80g、糖粉的添加量为50g及淡奶油的添加量为50mL时,可使该曲奇饼干的质量达到最佳。本文从两方面对粗毛纤孔菌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成功的栽培出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为粗毛纤孔菌本身的可持续利用及大量生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为寻找出粗毛纤孔菌合理的替代品,对其进行了固体发酵,探讨了其发酵菌粉的药理活性,发现其高粱发酵菌粉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并对该菌粉进行了曲奇饼干的研制,为该菌在食品方面打开了一条出口,使该菌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