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西北白云岩地区地表常有大量碎石(>2mm)覆盖,土壤中也常含有大量碎石或碎石隔层。碎石的出现不仅是土壤退化的标志,还会改变土壤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水分运动过程。因此,研究喀斯特地区碎石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水循环机理,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重建及其水文生态响应研究提供论依据。本文根据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和利用盘式入渗仪野外原位测定入渗试验,对不同碎石覆盖度、含量和粒径土壤以及含土石混合介质隔层土壤水分入渗情况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当土石混合介质隔层(碎石质量含量为50%)位于上层(0-20cm)时,隔层较大粒径(20~40mm)碎石对入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最小;当土石隔层位于中层(10-30cm)时,隔层较小粒径(5~20mm)碎石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而较大粒径(20~40mm)碎石会抑制土壤水分入渗;当土石隔层位于下层(20-40cm)时,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较小。2)当隔层碎石粒径为5~20mm时,0~120min内,土石隔层位于中层(10-30cm)时的累积入渗量最大,而土石隔层位于上层(0-20cm)时的累积入渗量反而最小;但当隔层碎石粒径为20~40mm时,土石隔层位于下层(20-40cm)时的累积入渗量最大。3)随着土石混合介质隔层(隔层位于10-30cm、碎石粒径为20~40mm、质量含量为50%)厚度(0、10、20、30、40cm)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在隔层厚度为20cm时达到最低;随着隔层碎石(隔层位于10-30cm、碎石粒径为20~40mm)质量含量(0、10%、20%、30%、40%、50%)的增加,累积入渗量表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过程。4)当土石混合介质碎石粒径为5~20mm时,0~140min内,随着碎石质量含量(0、10%、20%、30%、40%、50%)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先减小后增加,在碎石质量含量为30%时达到最小;当土石混合介质碎石粒径为20~40mm时,随着碎石质量含量的增加,累积入渗量表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过程,其中碎石质量含量为50%时的累积入渗量最小。5)随着碎石覆盖率(0、18%、32.2%、53.7%)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呈现增大的趋势;相应碎石覆盖率下碎石完全嵌入土壤(0-5cm)且其质量含量大于5%时,碎石的存在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碎石覆盖表层时的累积入渗量大于均质土壤和碎石完全嵌入土壤表层的情况。6)撂荒地(含碎石)、玉米地(无碎石)表层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和吸渗率随入渗时间变化的曲线存在一个交点,入渗开始时,撂荒地的累积入渗量和吸渗率大于玉米地;产生交点后则相反,撂荒地的小于玉米地。但当负压为-5cm时,两者的累积入渗量曲线差异不显著。撂荒地表层土壤的入渗速率和近饱和导水率均小于玉米地。7)随着时间的变化,单位入渗历时,玉米地表层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吸渗率和近饱和导水率均大于灌丛,但当负压为-1cm时,两者的吸渗率曲线存在一个交点,产生交点后玉米地的吸渗率大于灌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