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严重精神神经疾患,研究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求优化的治疗策略是世界医学的共同目标。本研究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结合孤养建立抑郁大鼠模型,探究针刺“百会”(GV 20)、“印堂”(GV 29)、双侧“三阴交”(SP6)穴对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其疗效机制:①海马、前额叶皮层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变化;②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含量变化,为深入认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确切的实验证据。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针刺组)、模型+氟西汀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采用CRS结合孤养方法造模28天,针刺组在每天造模前1 h选取“百会”、“印堂”和双侧“三阴交”穴针刺20 min,氟西汀组在每天造模前1 h予氟西汀灌胃,均每日1次,共干预28天。在实验前一天(0 d)和实验第28天(28 d)采用糖水消耗量和旷场实验对大鼠行为学进行评价,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法、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GFAP及血清IL-10含量。研究结果1.行为学变化: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水平穿越格数和垂直竖立次数均显著降低(均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氟西汀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水平穿越格数均增加(均P<0.05),提示针刺、氟西汀均有改善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两干预组垂直竖立次数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两干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2.海马GFAP: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GFAP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氟西汀组大鼠海马中GFAP含量均显著升高(均P<0.01);两干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前额叶皮层GFAP: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FAP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氟西汀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FAP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1);两干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血清IL-10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氟西汀组大鼠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均P<0.01);两干预组比较,针刺组大鼠IL-10含量明显高于氟西汀组(P<0.01)。结论1.本研究中CRS结合孤养的方法造模成功。2.针刺、氟西汀均可显著增加CRS抑郁模型大鼠糖水消耗量和旷场实验中的水平穿越格数;提示针刺、氟西汀均有改善CRS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且两者作用相当。3.针刺可显著上调CR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AST中GFAP的表达,提示针刺可能改善了海马低下的AST功能;针刺可显著下调CR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中GFAP的表达,提示针刺可能具有调节前额叶皮层AST的过度活化功能的作用。4.针刺可显著上调CRS抑郁模型大鼠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且其调节作用比氟西汀更明显。5.本研究发现针刺可能是通过调节CR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前额叶皮层AST中GFAP的表达,改善海马/前额叶皮层AST的功能,并增加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发挥抗抑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