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环境感知特征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tom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逐渐加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凸显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以可持续发展、塑造健康城市与健康人居环境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热点话题。城市居区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并对居民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究影响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住区环境特征对于城市住区充分发挥健康复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吉林市主城区居住区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心理健康进行研究调查。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构建城市住区环境感知特征与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实证模型,并提出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城市住区环境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研究理论,明晰居民心理健康与住区环境互动关系,致力于探究住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影响机制。结合现有研究进展,针对物质环境特征、社会环境特征筛选出调查条目。其次,采用归回模型探索居民心理健康的环境影响要素,将住区环境感知特征与居民积极心理健康和消极心理困扰建立量化关系。随着模型加入变量的增多,回归方程解释程度逐步增高,证实了控制变量、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等变量对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利用简单中介模型,检验住区社会环境感知特征在住区物质环境感知特征与居民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探析住区环境对于居民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环境特征均起到了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作用。深层探索了住区环境变量对居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和程度,发现道路整洁程度以及宽度能够显著促进居民积极心理健康;公共艺术设雕塑能够显著抑制居民心理困扰。最后,研究通过IPA分析方法,确定了居民心理健康影响要素的优先级,并结合实地调研共同提出优化策略。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提升住区服务设施、促进绿地使用、营造住区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旨在通过优化城市居住区环境进而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人居复愈效益。本研究由表及里从研究理论到实证模型逐步探究了城市住区环境感知特征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旨在量化住区环境感知特征与居民心理健康的水平,为落实健康城市与健康人居从而达到宜居的美好生活环境、推动我国住区优化改造和指导健康视角下的城市住区规划与完善提供优化导则。
其他文献
中国可再生能源潜力和需求量具有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性,考虑能源载体空间分布在可再生能源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的生物质原料公路运输成本一直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缺乏对生物质原料的统一规划,另外,原料公路运输成本既有的计算方法多根据2D道路网络,忽略了地势起伏程度的影响,这导致生物质载体的浪费和对实际运输成本的低估。因此本文以热电厂统一规划分区与运输路线优化
学位
太阳辐射作为主导室外热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热环境的质量。研究表明,城市街道峡谷的空间形态对其太阳辐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与新建街区不同,对于低密度的城市历史街区而言,调整建筑界面不可取也不现实,同时由于历史街区内街道高宽比较小,所以调控街道景观形态是优化街道太阳辐射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低密度寒地城市哈尔滨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街区尺度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四个形态指标,即与街谷空间
学位
近年来传染病频发,新型传染病正在以每年一种或多种的速度史无前例的增加。疫情下,人口高密度高流动性为城中村社区的防疫防控带来重重危机。社区作为疫情发生后的第一反应单元,具有不可忽视的防疫价值。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是切断传染病的传染源、控制传播范围。因此,从平疫结合韧性转换的角度进行社区空间干预是疫情防控的有效空间治理手段。本文基于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特征和空间防控手段,以深圳市上屋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
学位
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缺少治愈手段,给患者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人脊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但是人脊髓神经干细胞天然资源缺乏,限制了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哺乳动物染色质重塑BAF(brahma-related gene(BRG)1 associated factor)复合体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遗传物质
学位
生态节点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生态斑块,是物种迁徙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等功能,而生态节点所发挥的功能受到其结构的影响和控制。在当前城市用地矛盾凸显,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对生态节点的结构重要性进行评价以优化空间配置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生态空间破碎严重、生态网络结构连通性差已成为许多城市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空间不同发展目标之
学位
社区是城市与家庭之间的重要地理单元,在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精细化社会治理的导向下社区规划实践正从空间资源配置转向居民生活需求满足,社区设施的供需平衡在此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居民与社区设施的互动关系下设施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还有待深入;其次传统设施可达性多从静态的空间维度进行汇总分析,无法衡量设施的动态变化与居民活动的时空特征。本文旨在研究社区设施时空可达性对居民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作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结直肠癌(CRC)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PTEN,是继P53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抑癌基因,主要作为脂质磷酸酶拮抗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肿瘤抑制活性。研究揭示,越来越多的蛋白被发现能够与PTEN发生相互作用。PTEN主要通过与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调控其自身活性,进而影响肿瘤进展。那么除了已知的结合蛋白之外,PTEN是
学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原生社会结构解体,社会资本逐渐走向衰弱。城市特色消弭、社区基层治理难以推行等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地方依恋是影响居民地方性社会网络、环境保护行为以及居住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可以通过提升社区凝聚力,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解决相关城市问题,而社区环境与居民地方依恋水平紧密相关。因此,研究社区环境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机制,对于营造和谐舒适的社会环
学位
背景:肿瘤通过分泌外泌体来介导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之间的信息传递。外泌体中的mi RNA通过抑制免疫细胞m RNA的翻译来影响免疫细胞的极化。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来源的外泌体mi RNA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从而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协助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肺癌患者血浆来源的外泌体mi RNA进行测序,并在肺癌细胞系的上清中检测差异表达的mi RNA含量,最终选择
学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0年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显示,全球癌症死亡病例达到996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即有300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82万、结直肠癌56万、胃癌48万、乳腺癌42万、肝癌41万、食管癌32万、甲状腺癌22万、胰腺癌12万、前列腺癌12万、宫颈癌11万,这十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78%。其中,肝癌的病死率极高,预后恢复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