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僵尸企业通常是指自身经营不善,需要长期依靠银行贷款、政府补贴才能存活的企业。在20世纪,美国和日本都曾遭到过僵尸企业的啃食,特别是日本的僵尸企业,一度被认为是日本“失去十年”的重要导火索。我国政府2015年开始重点提出治理僵尸企业,2018年强调原则上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僵尸企业的清出工作。但贸然的对僵尸企业进行破产出清,尤其是举足轻重的大型僵尸企业,极易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带来危害,这种危害可能比僵尸企业的存在更大。因此,如何妥善合理的处置僵尸企业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另一方面,1978年—201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三个逐渐开放的关键时点: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WTO以及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每一步都向贸易自由化迈进,为企业参加或者扩大出口贸易提供了愈加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参与出口贸易的企业大多获得了生产率、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并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出口对企业过剩产能的去化作用也有目共睹。如此说来,我们是否可以尝试通过扩大僵尸企业的出口来帮助其复活而减少对当地经济的破坏?基于以上逻辑,正式将“出口对僵尸企业绩效影响”定为本文的主要议题,并且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沿用CHK模型、FN模型并加入政府补贴筛选出参与出口贸易的上市僵尸企业,并进行现状分析;第二,对出口与僵尸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对不同地区、行业的僵尸企业进行分组分析;第三,探究出口对僵尸企业影响的传导路径。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参与出口贸易的A股上市企业中有4.8%的企业为僵尸企业。这些僵尸企业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制造业行业;按年份来看,2012年和2015年是僵尸企业集中爆发的两个年度,但是这种情况从2015年国务院提出治理僵尸企业之后得到明显改善;按僵尸企业股权性质来看,国有僵尸企业数量占比最高、民营企业最低;按年龄来看,10-20年的老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按地区来看,经济转型越是迟缓、产能过剩严重的地区僵尸企业占比越高。2)僵尸企业绩效会随着其出口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显著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果在中西部地区和制造业中表现更佳。3)在传导路径方面,僵尸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出口与僵尸企业绩效之间扮演部分中介的作用;融资约束在出口与僵尸企业之间产生了遮掩效应;僵尸企业创新能力并不会随着出口规模扩大而得到显著提高,也不会对僵尸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文站在了政府和僵尸企业的角度建言献策。政府角度:1)对僵尸企业进行分类,引导适合的僵尸企业扩大出口贸易。2)政府适度干预,发挥市场自身作用。3)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4)限制更多的贷款流向僵尸企业。僵尸企业角度:5)强化企业内部治理,积极扩大出口。本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选题上,从出口角度研究促进僵尸企业复活的可能性,而以往对僵尸企业问题的研究并没有这方面的探索,故本文的出现既丰富了对僵尸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可能为僵尸企业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对出口与僵尸绩效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分地区、分行业和传导路径的研究,而以往的文献对此鲜有涉及,有助于了解出口僵尸企业的分布特点和内部治理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