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闭塞(near-occlusion,NO)被定义为同时伴有远端动脉塌陷的颈动脉高度狭窄,是颈动脉狭窄的一类特殊亚型。相比非近闭塞狭窄患者,NO患者有更高的脑血管事件风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NO患者作为手术高危患者,其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全面评估。近年来,脑血流灌注因与认知等临床症状密切相关,被逐渐接受成为新的评估颈动脉狭窄手术有效性的指标,而目前对于NO患者术后灌注水平的改善仍缺少研究。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评估CEA对NO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在2020年7月到2022年2月间,前瞻性入组93例患者。患者术前完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在术前2周、术后1周内完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ling,ASL)检查,评估患者颅内血流灌注情况。根据术前CTA将患者分为NO和普通狭窄,其中NO组17(18.3%)人,普通狭窄组76(81.7%)人。我们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术前症状、围术期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和灌注改善情况。围术期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心梗(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死亡,观察时间为患者住院期间。其中20例患者接受了术前和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估,对该亚组,认知功能的改善也作为安全性指标纳入分析。灌注改善情况基于术前和术后的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大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动脉通过时间(arterial transit times,ATT)进行评估。结果:术前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NO和普通狭窄患者没有显著差异。围术期事件发生率较低,仅在NO患者中出现1(5.9%)例卒中,普通狭窄患者中出现1(1.3%)例TIA和1(1.3%)例心梗,无围术期死亡发生,二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4583)。通过对比同侧和对侧的灌注改善评估手术获益,NO患者在MCA灌注区改善显著(ATT:-223.10 vs.50.07,p=0.0000;CBF:11.84 vs.3.39,p=0.0164),在 PCA灌注区有一定改善(ATT:-70.30 vs.44.59,p = 0.0182;CBF:8.57 vs.3.21,p=0.0838),而在 ACA 灌注区改善不显著(ATT:-52.56 vs.34.86,p=0.0847;CBF:7.52 vs.2.28,p=0.1694)。横向对比两组患者灌注改善情况,发现NO患者在 MCA(ATT:-223.10 vs.-55.64,p=0.0000,CBF:11.84 vs.5.08,p=0.0020)和 PCA(ATT:-70.30 vs.1.11,p=0.0139;CBF:8.57 vs.4.27,p=0.0450)灌注区的改善比普通狭窄患者更显著。结论:NO患者在CEA术后,尽管ACA灌注区的改善不显著,但MCA和PCA灌注区的改善明显,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普通狭窄患者。此外,研究观察到的患者围术期风险较低,NO患者和普通狭窄患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对可以耐受CEA手术的NO患者,应推荐手术干预。目的: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破裂脱落,造成的颅内动脉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最新的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指南明确提出术前应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特征进行评估,对于高危斑块给予更积极的外科干预治疗。然而,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前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无法有效的评估斑块稳定性,仅能评估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心等少数特征。目前仍缺乏任何一种能综合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无创影像学技术,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标准依然依赖术后的病理,这会导致术前对斑块的错误分类,进而导致潜在的手术指征错误。因此,本研究利用影像组学技术,更深层次地挖掘肉眼不可识别的影像学信息,结合术后病理标本的蛋白组学结果,探究通过术前影像学预测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性。方法:本研究入组于2014年至202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需保存有完整的住院病历、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术后斑块。对术前的CTA,使用ITK-SNAP标记感兴趣区域后,基于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术后斑块,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CD34、CD68和Masson染色以识别斑块病理特征并确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分级和稳定性。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分别预测10种明确和颈动脉稳定性相关的蛋白质,并选择预测结果可靠的3种蛋白搭建斑块稳定性预测模型。结果:共入组82名颈动脉狭窄患者,其稳定性由术后病理决定,包括37名斑块稳定患者和45名斑块不稳定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烟酒史以及其他动脉疾病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稳定斑块患者的狭窄程度显著更高。82个术后斑块包括31个4级、19个5级和32个6级斑块,内部脂核直径、坏死核最大径、表面纤维厚度、新生血管数等微观变化也在两组患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共提取2071个影像组学特征,但4种蛋白未能成功筛选出有效影像组学特征,3种蛋白利用筛选出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较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不足0.60,3种蛋白成功预测,AUC高于0.60。调整参数重新筛选3种成功预测的蛋白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搭建预测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效果最好,AUC为0.65.结论:本研究为首个利用影像组学联合蛋白组学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初步展示了影像组学用于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性以及其相应的临床价值,添补了此领域的研究空缺。我们将继续改善模型,同时考虑更多具有明确影像学特征的蛋白、纳入临床数据,进一步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度,提升患者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