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X-CKR与CCL21在结直肠癌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及药物的调节机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w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又称为大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迄今为止,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死亡率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结转移。因此,抑制结直肠癌的侵袭与转移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在恶性肿瘤的增殖、侵袭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原发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远处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协同的过程,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可以介导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在体内迁移,因此其有可能渗透入上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非典型性趋化因子受体又被称为趋化因子诱饵受体,是一类特殊的趋化因子受体。典型趋化因子受体主要通过G蛋白偶联发挥作用,与其不同的是,趋化因子诱饵受体主要是通过有效的内化同源趋化因子配基并使其降解而发挥作用。CCX-CKR又曾被称为CCRL1或CCR11,是这类特殊趋化因子受体中的一员。国外学者研究发现CCX-CKR 有 3 个高亲和力配基,分别是 CCL21(SLC,6Ckine)、CCL19(ELC)和CCL25(TECK)。而由其组成的生物学轴 CCR7/CCL21、CCR7/CCL19、CCR9/CCL25在肿瘤存活、增殖和转移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CCX-CKR及其配体CCL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来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及转移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观察应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分别处理结肠癌细胞系HCT-8后CCX-CKR的表达情况,以此探究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寻找新的途径。目的:1)通过检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CCX-CKR、CCL21的表达差异;结直肠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CCX-CKR的表达差异,探讨CCX-CKR在结直肠癌发展与转移中的作用。2)通过观察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处理结肠癌细胞系HCT-8后CCX-CKR的表达情况,探讨紫杉醇、5-氟尿嘧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机制及其与CCX-CKR的关系,进而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结直肠癌的组织标本,并对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蛋白、RT-PCR等方法进行检测,观察CCX-CKR、CCL21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CCX-CKR在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对结肠癌HCT-8进行干预,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蛋白、RT-PCR等方法进行检测,观察药物作用后结肠癌细胞中CCX-CKR的表达变化。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CX-CKR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组CCX-CKR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RT-PCR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CL21的表达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RT-PCR检测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3)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系HCT-8 48h后,CCX-CKR的表达明显增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高浓度作用更为明显。western blot、RT-PCR检测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一致。结论:1)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CCX-CKR呈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相比无淋巴结转移组中CCX-CKR呈高表达,因此我们猜测CCX-CKR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转移中有重要作用。由此,CCX-CKR有希望成为结直肠癌发生与转移的标志物,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理论基础。2)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CCL21呈高表达,由此可推测CCX-CKR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转移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和其与趋化因子CCL21的特异性结合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CCX-CKR与相应的趋化因子CCL21结合从而减弱这些趋化因子与功能性受体的结合,进而不同程度的阻断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3)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系HCT-8后CCX-CKR呈高表达。结果提示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可能通过调节CCX-CKR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
其他文献
背景:痤疮(acne)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高达70%以上。目前认为毛囊皮脂腺导管口角化过度、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以及局部皮肤免疫炎症反应是痤疮发生的四个主要因素。该病不仅发病率高且复发率也很高,尤其是中重度痤疮,严重者可能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痤疮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有系统治疗、局部外用药物治疗、中医中
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中职生产生各种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旨在根据学校实践探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构建积极心理环境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借鉴。
研究背景和目的应激的研究对于人类生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量文献表明,人类普遍流行的所有疾病中,很多疾病与应激机制的激活有关。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和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所以,应激是一切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的本能。应激刺激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心理社会应激是社会因素损害人类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激与疾病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社会隔离作为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2010年在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公布了中国首次全国性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数据,结果显示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内分泌领域的第二大疾病。2014年在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项经费支持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甲状腺疾病和碘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中心按照项目统一要求,对大连地区城区和农村成年居民甲状腺疾病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通过
1.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观察临床实践中早期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潜在影响心脏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2.方法:2.1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确诊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全部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或者辅助治疗,具备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2.2排除标准:1.既往确诊为乳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接受过抗肿瘤治疗的患者;2.既往经医院确诊为心力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5%。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驱动基因的不断发现,特异性高、毒副反应低的分子靶向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ed protein-link 4,EML4)与间
结核病,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一直以来都威胁着全球的公共健康。近些年由于艾滋病结核共感染以及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出现,现有的结核药物已经不能满足治疗结核病和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需求。因此,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或者探索传统药物在治疗结核方面的新作用是一个紧迫的任务。现阶段抗结核药物筛选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型筛选(全细胞筛选);另一种是基于特异性靶标进行的化合物筛选。本课题就是基
背景及意义:全球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高,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紊乱与精神疾病的发生相关,可能通过菌群相关的神经递质、免疫因子、代谢产物组发挥作用。其中,代谢为基础,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探讨肠道菌群变化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机制,以期为开辟精
背景和目的大肠癌,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位居全世界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也高居第五位,多数大肠癌患者临床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因此,发现大肠癌新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相关指标,深入研究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提高临床对大肠癌的诊治水平成为当前大肠癌的研究热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human telomerase re
目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试验发现,机体的系统性炎症与恶性肿瘤的产生、进展和转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NLR(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众多恶性肿瘤,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胃癌、肝细胞癌、喉癌、膀胱癌和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等局限期以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本文拟建立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