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hahawoti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持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以往学者研究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存在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然而,近年的社会发展实践表明,我国并未因居民间较大收入差距的存在而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有学者认为,仅基于基尼系数等截面收入数据来描述收入不平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开始尝试利用面板收入数据测度居民或其家庭的收入流动性(Income Mobility),以探究居民间真实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同时,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升金融服务触达能力,进而通过减贫增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方法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促进优化我国收入分配格局,更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首先在梳理有关金融发展和收入流动性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家庭收入流动性现状做了描述性分析,随后,本文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各省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选取我国居民家庭收入阶层跃迁值作为衡量家庭收入流动性的被解释变量,通过构建面板Ologit模型,首先从全国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然后进一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细分维度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最后探究城乡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影响的差异,从而系统剖析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收入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取子样本回归和替换实证模型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最终得到结论如下:(1)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呈“U”型,且按照当前发展状况,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会增大家庭收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2)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细分维度中,相较于数字化程度,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能够较好的促进提升家庭收入流动性;(3)对比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镇家庭收入流动性的提升更为显著,若预使农村家庭收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赶超城镇家庭水平,需加大推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最后,为有效提升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流动性,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机会公平性,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制度设计,重点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加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大力度重点推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丰富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
其他文献
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延长人口预期寿命成为了个体和国家都高度重视的目标。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而空气污染不利于健康长寿。为此,有必要研究经济增长、空气污染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分析经济增长、空气污染对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理论方面,在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考察经济增长
FDI与创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中国不会轻易更改的治国策略。在创业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国,女性创业不仅是女性为了实现工作、家庭平衡的选择和追求个人价值的重要实现渠道,也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FDI与创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但鲜有文献考察外资开放对女性创业的影响。FDI的流入通过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两方面对女性创业产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量学者从“制度”这一视角探究了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的成因,但传统研究主要着眼于劳动力市场制度,缺乏基于“非市场制度”的分析。本文从这一视角切入,分析了“新婚姻法”这一非市场制度对已婚女性工资收入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识别。从“非市场制度”这一视角拓展了对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的认识,并深化了“新婚姻法”对女性权益影响的相关研究,也弥补了国内关于“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结构的显著特征,同时产业结构面临优化升级,而年龄结构的改变会显著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智能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更合理的方向演进。本文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人口老龄化、智能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者之间的传导机制;提出理论假设;界定老年人口的年龄下限,以老年抚养比刻画人口老龄化程度;以产业占比为权重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加权值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
自我控制是行为经济学的关键问题,对宏观的经济生产、储蓄,微观的人力资本积累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信念校对和社会比较引入自我控制问题的解决框架,设计了一个通过提供社会信息“助推”大学生减少坏习惯上瘾和好习惯拖延的自然田野实验。本文测度了大学生对自我控制水平的信念偏差,并基于此讨论不同性别、习惯下提供社会信息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本文实验结果表明,首先,被试对自己的自我控制水平存在略保守的信念偏差,且存在
在全球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持有的技术和资本,可以获得更大的生产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更多的增加值,中间品带来的技术信息流转也会受到影响,发展中国家模的仿成本加大,也将更难获取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能否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增加值,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本文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方面进行了深入
面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出台了相应应对政策,但起到的政策效果却有较大差异,相比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中国在大规模政策刺激下的增长尤为迅速。然而,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政策刺激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渐以企业僵尸化的形式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对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了巨大阻碍。在强力的政策刺激下资金通过银行信贷与政府补贴等流向僵尸企业,严重阻碍了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微观层面企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采用多种政策措施来推进对外开放的步伐,其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备受国内外诸多学者关注。2014年中国首次尝试双向开放市场,即开通沪港通,为我国的证券市场继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新的渠道。从沪港通政策方面来衡量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加深投资者对该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市场开放相关的理论研究。本文从流动性角度和股票信息效率两个视角出发,选取了符合条件的2009
消费、投资、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未能充分释放。现阶段,随着基建投资刺激边际作用递减叠加外贸困境,通过活跃消费来拉动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和政府的共识,驱动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消费金融。消费金融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款用途是消费,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金融驱动下的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密切融合,一方面消费金融通过资产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将沿着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与此同时政府也将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稳定经济发展,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企业随之调整自身的经营、财务政策以应对环境的变化。税负作为企业现金流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因而企业避税程度也随经济波动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借鉴国内外已有学者对经济周期与企业避税的研究,本文试图探究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