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缬沙坦和氢氯噻嗪均是水难溶性药物,在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上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尤其是轻中度高血压,这两种药物联用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等优点。但是其水难溶性使得这两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本文将这两种药物分别制备成纳米结晶以提高这两种药物的溶解度和在水和PH6.8磷酸缓冲液中的溶出速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通过此研究,可以为这两种药物未来制备成各种制剂打下基础,能够为这类药物的制备成纳米结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1、缬沙坦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工艺与固化本实验采用沉淀法与超声法联用制备缬沙坦纳米混悬液并进行固化,以粒子的粒径以及PDI作为优选最佳处方的指标,以稳定性作为辅助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溶剂、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不同稳定剂种类和浓度、不同超声强度、不同超声时间、不同冻干保护剂,不同冻干保护剂浓度等来考察各种因素对粒径以及PDI的影响。最终确立处方为:药物在有机溶剂的浓度为0.01g/ml,稳定剂在水相的浓度为0.0025g/ml,有机相与水相之间的体积比为1:10,制备温度为冰水混合物温度(实验操作保持6℃以下),超声强度为570w,超声时间为10min。冻干保护剂为甘露醇,5%(w/v),常温放入冻干,冻干时间为48h,预冷冻时间为9h,预冷冻最低温度为-50℃。制备得的混悬液粒径为110.4±12.3nm。冻干后重新分散的的粒径为120.2±10.4nm。同时建立了缬沙坦纳米结晶的紫外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方法学验证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精密度良好,缬沙坦在2.0μg/ml~25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制备得的样品稳定性良好。2、氢氯噻嗪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工艺与固化本实验采用沉淀法,4℃恒温结晶的方法制备氢氯噻嗪混悬液并进行固化。以粒子的粒径以及PDI作为优选最佳处方的指标,以稳定性作为辅助指标。通过单因素通过单因素方法考察了不同溶剂、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不同稳定剂种类和浓度、不同冻干保护剂,不同冻干保护剂浓度、不同的冻干样品放入方法等来考察各种因素对粒径以及PDI的影响,并通过正交L9(33)试验优化药物浓度,有机相水相比例,稳定剂浓度这三因素。终确立最优处方为:药物浓度为0.0475g/ml,稳定剂PVP-K30在水相的浓度为0.0025g/ml,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为1:10,置于4℃的冰箱冷冻结晶48h,处方稳定性良好。冻干的处方为,混悬液中加入甘露醇溶液,甘露醇在混悬液中的(w/v)含量为10%,冷冻干燥器降温至-50℃时放入混悬液冻干,冻干的预冷冻时间为9h,冻干48h。混悬液粒径约为323.5±26.9nm,PDI约为0.294±0.032±0.032。冻干粉重新分散得粒径为596.7±33.2nm,分散指数为0.389±0.021。同时建立了氢氯噻嗪纳米结晶的紫外含量测定方法,通过方法学验证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精密度良好,氢氯噻嗪在0.5μg/ml~12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缬沙坦、氢氯噻嗪纳米结晶的理化性质考察与表征实验证明缬沙坦和氢氯噻嗪的纳米结晶的饱和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比原料药和相应的混合物均有较明显的提高。DSC热差分析结果表明缬沙坦纳米结晶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晶型发生改变,推测晶型可能发生变化[1,2],氢氯噻嗪纳米结晶为无定型。透射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缬沙坦氢氯噻嗪纳米结晶冻干前后粒子外观不变。缬沙坦纳米结晶为球形结晶,氢氯噻嗪纳米结晶外观呈块状。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氢氯噻嗪纳米结晶为无定型,与DSC结果一致。缬沙坦x射线结果显示,晶型改变特征不明显,特征峰有被覆盖的可能。无法肯定制备前后晶型是否改变。4、复方缬沙坦氢氯噻嗪的药动学研究通过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缬沙坦和氢氯噻嗪的浓度的方法,结果为:缬沙坦的线性范围为:20~4000ng/ml,定量下限为20ng/ml,检测限为20ng/ml,回收率大于85%,氢氯噻嗪的线性范围为:50~1000ng/ml,定量下限为50ng/ml,检测限为50ng/ml,内源性杂质对样品的测定无干扰,血浆样品的稳定性良好。给药量为缬沙坦14.4mg/kg,氢氯噻嗪2.25mg/kg。测得的样品与市售的Tmax分别为缬沙坦样品46.56min,市售71.38min;氢氯噻嗪样品81.11min,市售84.31min。Cmax,缬沙坦样品1786.8ng/ml,市售603.3ng/ml;氢氯噻嗪样品408.1ng/ml,市售218.1ng/ml。AUC为缬沙坦样品227045.4(ng/ml*min),市售为120829.1(ng/ml*min),氢氯噻嗪样品128814.4(ng/ml*min),市售65979.6(ng/ml*min)。相比于市售药物,缬沙坦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89倍,氢氯噻嗪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7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