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识别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格外重要,通过面孔可以获取种族、身份、性别、情绪和熟悉程度等社会信息。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是近几年社会认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多集中于东、西方不同面孔种族识别的本族效应研究。而针对种族内部不同民族间的本族效应研究相对较少。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汉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交流频繁,接触比较多。关于蒙汉族是否存在本族效应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基于接触经验理论为理论,以蒙、汉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行为和眼动技术,探讨蒙汉族种族内部以及蒙汉族与不同种族(高加索)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及特点。研究一采用2(民族:汉族、蒙古族)×3(面孔种族:高加索、汉族、蒙古族)的混合设计,以反应时和辨别力指数为因变量,探讨蒙汉族之间是否存在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及其特点。实验采用学习-再认范式,包括学习和再认两个阶段。结果发现,蒙古族和汉族不论是识别汉族还是蒙古族的面孔图片,再认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而识别高加索面孔的反应时较长,差异显著。蒙古族识别蒙古族和汉族的再认辨别力差异不显著,识别高加索面孔图片的再认辨别力较差;而汉族被试识别蒙古族、汉族和高加索面孔图片的再认辨别力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采用眼动技术,进一步分析蒙汉族面孔识别不同面孔种族的识别特点和眼动模式。实验设计和实验范式同实验一。将面孔主要划分为眼睛、鼻子和嘴巴三个兴趣区。结果发现,汉族被试扫描不同面孔种族的首次注视位置是鼻子,蒙古族扫描不同面孔种族的首次注视位置是眼睛,说明蒙汉族扫描不同种族的面孔的早期加工特点存在差异;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指标上,蒙古族注视时间最长、注视个数最多的是鼻子区域,其次是眼睛,最少是嘴巴,汉族对鼻子和眼睛的注视时间和注视个数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蒙汉族扫描不同种族的面孔的晚期加工特点也存在差异。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不同面孔种族间,蒙古族在识别本族与高加索面孔时存在本族效应;在种族内的不同民族间,蒙古族识别本族、汉族面孔未出现本族效应。在反应时上,汉族被试识别本族与高加索面孔出现本族效应,识别本族与蒙古族面孔未出现本族效应。在辨别力上,汉族被试无论是在面孔种族间还是种族内的不同民族间的面孔识别都未出现本族效应。(2)蒙、汉族被试识别本族和异族面孔的眼动模式一致;蒙汉族被试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