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街道环境中居民的主观感受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23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居住区交通规划导则研究》(项目号50278056)的子课题之一,研究内容为居民对居住区街道环境(居住区交通空间与居民生活场所的复合形态)的主观感受,目的是为制定道路环境控制标准提供依据,其研究结论也可直接用于指导居住区交通规划设计.众所周知,居住区街道有着不同于城市道路的特殊性质,它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交通运输通道,更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邻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居住区内小汽车数量的增多,小汽车侵占街道空间,破坏居住区街道生活环境的问题目益严重.并且,受到土地资源和经济水平发展等因素的限制,在中国多数居住区采用完全分流的方式来解决人车矛盾并不现实,居住区街道上人车共存的情况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遍存在.基于此,作者认为从街道的生活性要求出发,研究居住区街道中步行、活动的居民对街道交通环境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并据此来制定居住区街道环境控制标准,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适当地限制,是很有意义的.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中国中、高密度居住区及其道路环境的实际情况,筛选出道路分级、断面、交通量,车速、路旁停车以及居民自身特征等影响因素.另外,作为实证性研究,论文采用实地观测、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了街道环境的客观交通数据和居民主观评价数据,并用统计方法就上述因素与"居民对街道环境的主观评价"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这种示范性的研究为"底线式"导则的制定提供了指引,相关结论可作为道路环境控制标准的参考.
其他文献
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在经济技术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急速的变化,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街坊变得难以认知,愈发缺乏亲切感和归属感,人们之间面对面的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对城市形态及城市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之而来的以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日益遭到漠视、地区文化与传统生活逐渐消失等为突出表现的城
论文阐述了云南大学教学科研中心、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教学实验综合楼和兴义市第一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三个实际工程的创作过程,以构思的发展进程为主线,提取了环境分析、设计过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主导性的人口趋势,它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据统计,2000年中国60岁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32亿,占全国人口的10.4%,中国已经进入老
城市中的"迷宫式空间"普遍而长期地存在着,却也被城市研究一直有意识地遗忘着.或将它等同于一种无序、失范的"弱势"现象,忽略了它长久的生命力之后必有其存在的价值.该文即是
城市绿地对城市面貌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形成的城市空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城市绿地能够改善改善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为市民提供良好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是居民日常户外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居住区建设一直沿用较为单一的传统设计模式,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和把握,造成一些居住小区公共绿地的零散
哈尔滨是一个年轻的现代城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里汇集了东西方许多国家的侨民.商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许多不同民族特征、不同文
建筑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该文从建筑造型设计研究入手探索中国当代建筑实践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问题,目的是:1)挖掘传统建筑造型语言的精华,丰富当代建筑造型
当前,由于政策、经济和民意三者的集体作用,小汽车逐渐进入了我国寻常百姓的家庭。在给人们带来满足和舒适的同时,快速增加的私人汽车也让城市和城市居住区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