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义和指称问题则成为分析哲学家们所讨论的重中之重。随着对这一问题不断深入的研究,分析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研究语言本身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语言的使用者及其具体的使用情境,由此以来我们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对人类的心灵做出新的阐释。心灵哲学便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之下应运而生,活跃在哲学的前沿地带,引领哲学的潮流。发展到90年代,心灵哲学便在分析哲学的阵营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被看做是“第一哲学”。早在希腊哲学那里,心灵哲学已经露出她那模糊的身影;而现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是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围绕 mind的研究而展开的。发展至今日,心灵哲学与实验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等领域已经发生交叉,有着稳固的硬壳、模糊的边界,它正在改变传统心理观的形象。由此可见,心灵哲学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由它而产生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理论的行为主义、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唯物主义将不断地推动着哲学的向前发展,在哲学发展的道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作为美国实用主义的先驱者之一,立足于实用主义的语境框架,从社会这个大方面入手探讨心灵或自我如何突现出来,凸显了他对传统心灵实体的解构,以及如何建构不同的心灵实体,即在社会生成过程的心灵和自我是如何与社会整体发生互动的。他的这种研究方法既区别于依靠纯粹的内省途径,也有别于单单直观地描述人的外部行为,而是将两者与社会情境结合起来研究人的活动。本文以此为主题,共分为三部分,一个引言、三章内容和一个结语。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引言,主要是对米德予以简述,并对其思想加以概述性分析。与此同时,对米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从心灵的“前哲学”状态——灵魂作为开端,分析了西方哲学史上几位重要的哲学家关于身心问题的探讨,并对他们的观点予以了概述。继而梳理了从灵魂到心灵的转变路径,这为米德的心灵观念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从米德理论依据的两大前提入手,详细分析了米德心灵的社会构建过程,突显了社会情境的重要作用,进而彰显出米德心灵观念的独特性。第三章是对米德心灵观的现实性结合和未来性展望,勾勒出了米德“心灵哲学”的当代面向及其效应这样一幅宏观图景,启示我们后人不断地去发掘“心灵”本性。最后是结语部分,对米德心灵观念做了简要的总结,并对他的“心灵观”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尝试性评价。 米德是一位思想伟人,他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之上,用那独具匠心的眼光,别出心裁地为世人展现了一个新的“心灵”观念。在米德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为之一新的,关于心灵的社会本性的观点。在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式下,人类更加需要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社会来共同生存下去,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时至今日,虽然米德已离我们远去近一个世纪,但他的思想仍然在散发着光芒,值得我们后人去不断地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