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援助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亚非拉等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多样的援助。最初中国援非的主要目标是政治性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等方式来改变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而这些年来,中国在非洲的战略目标则主要是确保能源及资源的供应。中国对外援助资金配置灵活,项目方式多种多样,以尽量满足受援国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在中国对非多种资金援助方式中,本文所选取的是中国政府对非援助优惠贷款这一方式,作为一种已实施二十年的援助方式,这一方式逐渐在中国对外援助的多种方式中占据主要地位。现有研究中国对非援助的文献较多,但以发展经济学视角研究中国对非援助的研究则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采用发展经济学中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为中国对非援助提出一些新的思考。文章认为中国优惠贷款的援助方向与受援国政府有效使用援助贷款共同影响着中国对非优惠贷款的援助效果。与国际组织和其它国家对非援助的行为相比,受援国获得中国优惠贷款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前者没有政治限制和相对于后者还款更加灵活,同时中国政府对非优惠贷款还具有对本国产业转移和互补互利优势,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援助模式。当然,在看到这些相互优势的同时,中国对非优惠贷款存在的问题也不应忽视,文章认为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下,中国对非优惠贷款应当在维持对基础设施领域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也将其投入受援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和人力资本领域。这样的改变将能使受援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在确保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中非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