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眼集合与分开时眼外肌的MRI影像学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对称和非对称集合与分开运动时眼外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志愿受试者8人,非对称性集合试验:右眼前置20~Δ三棱镜(底向外);对称性集合试验:双眼各置10~Δ三棱镜(底向外)。志愿受试者8人,对称性分开试验:双眼各置4~Δ三棱镜(底向内);非对称性分开试验:右眼前置8~Δ三棱镜(底向内)。受试者经45°反射角镜注视5m处点光源,克服复视。行眼眶三轴向MRI扫描。结果:非对称性集合,集合眼内转11.03±1.44°,对侧眼内转1.40±0.46°,集合眼内旋1.0°,集合眼外直肌有显著性的舒张性变薄(P<0.05),其他各眼外肌无显著性伸缩改变。对称性集合,双眼内转5.26±1.15°,各眼外肌无显著性伸缩改变。对称性分开,无显著的眼球转动和眼外肌的伸缩改变。非对称性分开,分开眼外转2.31±0.97°,对侧眼无显著的眼球转动;分开眼和对侧眼的各眼外肌均无显著的伸缩改变。结论:非对称性集合运动时,集合眼外直肌有显著性的舒张性变薄,肯定了MRI技术对眼外肌等眶内软组织具有一定的分析敏感性。对称性集合和非对称性集合,眼球内转幅度有显著差异。非对称性分开,分开眼眼球外转有显著意义。第二部分正常人眼运动神经的MRI影像学特征目的:采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海绵窦段和眶内段的影像特征和重要的毗邻关系。方法:正常受试者20名,年龄24-38岁,平均28.25±4.07(SD)岁。均无眼部疾患。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层厚0.8mm,3D-FIESTA序列扫描;海绵窦段采用头线圈,冠状面和矢状面FSE/T2WI增强扫描,层厚2.0 mm,层间距0.3mm;眼眶段采用表面线圈,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 mm,层间距0.3mm。对照火棉胶包埋0.1mm层厚,HE染色的完整眼眶冠状切片,在连续冠状MRI影像上追踪和分辨动眼神经上支、动眼神经下支、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直至分支进入相应的眼外肌。结果:脑池段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显示率为100%,滑车神经显示率为95%;海绵窦段动眼神经显示率100%,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部分显示;在连续冠状的眼眶组织切片指引下,动眼神经下支和外展神经显示率100%,动眼神经下支的分支显示率为100%。动眼神经上支的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支,位于上直肌与视神经之间,紧贴上直肌球面,毗邻眼上静脉和眼动脉,局部缺乏脂肪衬托,分辨率为60%。滑车神经行于眶骨膜与提上睑肌之间的肌锥外间隙,分辨率为40%。结论:连续的薄层三维FIESTA序列扫描结合原始图像的计算机后处理,MRI能清晰地显示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关系。MRI能清晰显示眶内动眼神经下支和外展神经。由于动眼神经上支的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支及滑车神经结构精细,毗邻关系复杂,部分显示。对眼球运动神经路径上复杂的解剖结构的知识背景,影响分析MRI呈现的影像学信息。第三部分特殊类型斜视的眼球运动神经和眼外肌的MRI研究目的:MRI成像技术的提高,不仅为我们研究活体眶内眼外肌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和神经的功能解剖创造了条件,颅内段的眼运动神经在脑脊液背景的衬托下也可以清晰显现。本研究拟在在成熟的MRI技术条件下,对特殊类型斜视进行眼球运动神经、眼外肌及眶内相关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征研究,探索发病机制,为相关的基础研究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对15例特殊类型性斜视行全脑、脑干、海绵窦及眼眶的MRI扫描。全脑平扫;眼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颅线圈,层厚0.8-mm,重T2加权,三维FIESTA序列扫描;眼运动神经海绵窦段,采用头颅线圈,层厚2-mm,T1加权像扫描;眼外肌和眼运动神经的眶内段,采用表面线圈,层厚2-mm,T1加权像扫描。结果: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动眼神经严重发育不良,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六条眼外肌均表现不同程度萎缩,以上直肌和提上睑肌最为严重。眼球后退综合征,外展神经脑池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眶内动眼神经向外直肌异常分支。反向眼球后退,动眼神经下支连续发出2支汇入内直肌,上斜肌发育不良。先天性眼外肌缺如伴神经异常支配,多条眼外肌发育不良,神经发育与所支配的眼外肌发育不平衡。外斜A征伴双眼异常会聚,眼运动神经眶内段显示内直肌支粗大,下直肌支分辨不清。结论:高分辨率MRI可以在活体上、非侵入性的直接显示眼球运动神经、眼外肌及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细节,有助于复杂斜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特殊类型性斜视中眼球运动神经的特征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