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晚更新世—全新世砂丘与河湖相、古土壤互为叠覆的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记录的认识出发,进行了11种微量元素:P、Pb、Rb、Mn、Nb、Zr、V、Sr、Cu、Ni、As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从微量元素出发去系统探讨多旋回沉积的微量元素分布是否也可以同等地视为气候及其变迁的结果。 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元素P、Pb、Rb、Mn、Nb、Zr和相对活泼的元素V、Sr、Cu、Ni、As随古风成沙与上覆河湖相或/和古土壤构成的38个粒度粗—细沉积旋回相应地显示为38个含量的低高变化旋回,呈现出自150ka BP以来跌宕起伏且多波动的锯齿状元素相对迁移聚集的过程线。 这两种类型元素在风成沙中呈现的含量低值揭示了其时干旱寒冷气候作用下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两者在河湖相和古土壤中富集,则与暖湿气候背景下本区地处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特殊的低洼地貌位置有关。基于对中国北方现代区域性气候—地质过程的理解,将今释古,上述38个峰谷交替的诸微量元素相对迁移和聚集的变化主要是于冷—暖湿气候旋回的作用结果,150ka来中国季风区沙漠曾经历了38个沙漠扩缩的周期性变化。 为了探讨这一环境演变过程及其成因,论文将这38个旋回与深海和GRIP冰芯氧同位素1至6阶段以来寒暖时期气候事件表记录对比,发现两者有较好的耦合性。对应于氧同位素的1、3、5暖阶段微量元素值呈现较高值,而在氧同位素的2、4、6冷阶段则相反。这说明150kaBP来,中国沙区的干湿冷暖变化是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