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倍受译界关注和争论。一方面,林纾开了中国文学翻译之先河,其翻译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成就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传奇;另一方面,由于林纾本人不懂外语,译作中多采用意译,其中又不乏删节,因此其翻译又多为评论家所诟病。本文通过回顾对林纾的翻译的各种评论和研究,发现多数评论和研究出自语言学层面,属于以原语为指向的评论模式,是将其翻译作为一种独立于社会、文化语境的独立实体进行考察的。然而,每一种翻译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由于不同时代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目的,他们会采取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做出这样那样的调整或改编,以适应自己翻译目的的要求。因此,基于语言学层面的以原语为指向的研究方法是有欠缺的,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解释林纾的翻译现象。近年来,西方的一些以译语语言、文化为指向的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林纾翻译的新视角,为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这种翻译现象提供了可能。吉迪恩·图里就是这一领域最为出色的学者之一,他的翻译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基础上的,即翻译是一种受规范约束的行为。图里将“规范”从一个规定性的概念扩展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这样就为人们能够以一种相对的观点理解什么是翻译提供了可能。他认为作为受规范约束的翻译不是一个固定的而是一个可变的概念,因为随着规范的改变,翻译也会发生变化。作为目标文化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翻译是受文化、社会、历史等许多变量制约的。文章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框架,将林纾的翻译置于当时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结合林纾为其译作所写的序、跋、例言以及当时批评家对其译作的评论,从起始规范、初级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对比原著和译文,试图找出林纾采用翻译策略的深层次原因,并为其提供解释,得出了林纾的翻译达到了既定目的,是符合当时的翻译规范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