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要求的改革背景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努力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同课异构”强调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主题组织教研活动,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风格的差异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达成三维教学目标。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在高中历史教研中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尝试和运用,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不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也良莠不齐。笔者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高中历史学科特点为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现状和有效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究。笔者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含义和实践价值。理论方面在剖析“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含义的基础上对不同种类的实施方式进行分类并分析其特点。从实践角度而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然后通过问卷、访谈等教育学方法针对江苏省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调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参与和接受程度、该教研方式是否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当前“同课异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当前“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误区。在第三部分笔者观察记录了一则“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案例,比较两名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处理,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操作流程方面的欠缺之处。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分析结果总结出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施步骤以及各环节应注意的细节问题。根据调查和实际观察的结果,笔者提出优化“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质量的应对策略。学校领导需充分重视“同课异构”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拓宽活动的参与度,请专家指导并寻求跨校合作;将“同课异构”作为常规校本研究方式,并完善活动流程和奖励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媒体和通讯技术。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活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发展而不拘泥于形式;提升比较评价和团队评价在活动中的地位,减轻教师的思想压力。本研究以理论为基础,结合调查分析结果和具体实施案例,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试图从实践角度明确“同课异构”在历史学科中实施的流程和提升教研效果的策略,为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一点尝试,以期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