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指示词的特性而言,与汉语的“这”和“那”的二分法体系不同,日语存在“コ”“ソ”“ア”的三分法的体系。正因如此,汉日指示词在对译过程中存在诸多差异,是汉日对译的难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将视点聚焦在汉日文脉指示用法,意在通过对汉日指示词的对比研究,探索出汉日指示词的异同。论文的第一章主要对汉日指示词的相关先行研究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立场。根据日语指示词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人称为中心的先行研究和以知识模型为中心的先行研究两部分,并指出目前先行研究的不足之处。日语指示词的先行研究中对听话者的立场的研究依然有难以解释的问题存在。而汉语指示词的研究中对“这”和“那”的使用标准没有较为确定的定义。第二章主要通过“汉日対译语料库”,以著名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及其汉语译文为考察对象,将考察的例句分为对话文和叙述文两部分,分别考察其日语指示词“コ”“ソ”的使用频率,语用功能和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通过数据考察和分析发现,文脉指示中的“コ”系指示词的用法与现场指示用法一脉相承,“コ”系指示词的原型用法便是现场指示用法。而“ソ”系指示词的典型用法便是文脉指示。在叙述文中的文脉指示“ソ”的使用频率远大于“コ”,而“コ”系指示词更多出现于对话文中。而汉日対译的关系上,日语指示词“コ”与汉语的“这”存在对应关系,然而“ソ”和“那”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实际上,“ソ”翻译成“这”的例子要远多于翻译成“那”的例子。第三章通过“汉日対译语料库”以《天云山传奇》为例考察其对话文和叙述文的对译关系。研究发现,文脉指示中汉语指示词“这”的使用频率略高于“那”。就对译关系上,“这”与“コ”存在对应关系,而“那”与“ソ”和“ア”同时存在对应关系。第四章主要基于话语模型理论的先行研究,构筑了在对话文和叙述文两种语境下的话语模型,并且通过构筑的话语模型对第二、三章提取的汉日例句进行了分析,对汉日指示词“コ”、“ソ”、“这”、“那”的使用情况总结出如下规律:(1)指示对象在说话者或听者的谈话记忆领域中存在时,一般使用日语指示词“コ”。同时,指示对象是基于说话者自身实际经历所做出的的假定,推论等情况下的事物时,一般也使用“コ”。(2)指示对象是基于语言文脉中的信息激活的说话者的长期记忆领域中的相关知识,并导入自身的谈话记忆领域中时,一般使用日语指示词“ソ”。(3)指示对象是基于说话者的实际体验,或者是将听话者所提供的信息再次转述给听话者时,一般使用汉语指示词“这”。(4)指示对象是基于说话者根据文脉提供的信息作出的不确定的假设,亦或是由被激活的长期记忆领域的相关知识所构成时,一般使用汉语指示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