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河文化作为继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之后,新石器时代末期在长江中游广阔的地域内兴起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此地域性文化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发现、到七十年代的大规模发掘、到八十至九十年代对石家河文化考古学性质的讨论,每一阶段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关于该文化的讨论似乎进入了停滞期,考古发掘则主要集中在石家河遗址群上。近几年公布的材料也主要以该遗址群为主。随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材料的日益丰富,相反其文化性质的探讨却没有新的成果。本文就结合近几年的考古材料,对石家河文化中的石家河类型重新进行分期梳理,即以石家河遗址群内经过大面积发掘且具有良好层位关系和典型性的肖家屋脊遗址的发掘材料为切入点,进行分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邓家湾、罗家柏岭、钟祥六合、贯平堰、石板冲、三房湾等材料丰富的遗址进行对比,最终将整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类型划分为三期五段。并且本文亦着重探讨了石家河文化晚期遗存与早中期遗存的关系问题、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问题及其文化源流问题。此外石家河遗址群作为全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聚落群(也称之为“城”),关于其聚落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故笔者结合聚落考古的理论与方法,对该遗址群内外两个具有典型性遗址进行分析,以期对整个石家河遗址群以斑窥豹。首先,本文以城外居住区肖家屋脊遗址作为单一聚落遗址个案,从单个聚落的整体形状、聚落内各种遗迹形态以及聚落布局或聚落内部各种遗迹关联方式三个层面,并鉴前人的研究经验,结合肖家屋脊遗址田野考古实际情况和现有考古材料的特点,拟从两个层面,即聚落内单个建筑与聚落内部空间布局,对该遗址进行聚落分析,以图尽可能推断当时聚落内部结构与组织形态。其次,以城内墓区邓家湾遗址为主体进行论述。因墓葬与建造它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组织结构上也具有一致性。遂本文从墓葬区内墓地与墓地之间的关系、墓葬之间的空间关系及划分的墓葬等级等方面,讨论墓主各种社会身份的关系,进而反映当时社会内部组织结构。除了对石家河遗址群单个遗址的分析,本文亦综观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各聚落遗址(群),以期讨论石家河遗址群所处的地位。从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依凭聚落内部代表性遗物和遗迹的考察,印证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聚落级差的出现或聚落分化的发生、聚落间规模梯次的细化过程,进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最后以柴尔德(V.G.Childe)在其《城市革命》(《The Urban Revolution》)一文中对早期城市的10项标准为准绳,讨论石家河遗址群是否符合“城市”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