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解结,招数难寻”,三农问题始终是时下学界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农户融资解困问题更是聚焦大批学者的目光,然而,农户融资难似乎早已成为学界和决策层之共识。梳理学界已有关于农户融资解困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农户融资难之三大方向。第一,聚焦于农户融资难的现状,也即农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与农户融资需求间产生错配失衡,从而造成农户融资难的现状。众所周知,农业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之趋势。农户在进行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资金被大量需求,仅仅依靠农业生产自身积累已呈捉襟见肘之状,利用外部资金已成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然而,银行等在农村布局的正规吸储金融机构却大量抽离资金,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与农户融资需求呈现失衡之现状,并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此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陈旧,学者研究发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始终无法跟上农村日益发展进步的步伐,从而造成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布局,进而加剧农户融资困难;第二,集中于分析农户融资难之成因。梳理大量学术文献,发现学者关于农户融资难的关键原因在于,农户在向银行申请放贷过程中,普遍缺乏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所要求的抵押物、担保人或担保物,从而银行不愿意向农户投放资金,造成农户融资困难;第三,研究农户融资解困的对策。前述,农户多数因缺乏抵押物、担保人或担保物等,造成农户融资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学者便将解困目光凝聚于如何扩大抵押物范围及担保体系的构建上。 上述已有的学界研究成果,虽对现行制度下,农户融资解困难题做了较为深入详尽的阐述,也对解决农户融资难题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然而,上述学者关于农户融资解困研究却也陷入了诸多误区,从而难以透过现行制度,认清农户融资难之实质。首先,既有研究成果视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为农户融资来源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从而将目光锁死在银行与农户之间,与此,亦严重忽视了“银行之大”与“农户之小”之间的错配失衡。诚然,现阶段,银行等正规吸储金融机构依旧占据着农村信贷资金投放的主渠道。然而,我国政府控股的国资商业银行其成立之初的宗旨及服务对象,并非是为农村农户融资需求而服务,也即银行资金投放之标准及程序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新生的农村农户融资需求之间,天然产生难以匹配的“水土不服”现象,呈现出银行与农户被生硬拉拽在一起的“乱象”、“怪圈”,从而农户融资解困问题成为时下最为炙手的研究难题。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不断出台新政甚至是多次发布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各国资商业银行切实做好农户融资工作的“搭桥者”。然而,由于上述“国有大银行”与“私有小农户”间的“门不当,户不对”,从而缺乏资金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解困,依旧十分困难;其次,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一致公认,农户向国资商业大银行借款过程中普遍缺乏银行所需抵押物或担保者,从而造成在农村布局的银行“贷不出款”和急需资金周转的农户“贷不到款”的怪象。然而,究竟是农户真正缺乏抵押物还是现行法律法规使得农户的财产权有缺陷,从而无法有效行使抵押担保权;再次,利率的行政管制和对民间传统借贷的限制打击,压垮了农户融资解困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政府命令式的利率管制,既为为数不多的国资商业大银行带来超乎正常利润的垄断收益,同时也助长了正规金融机构在信贷过程中更为愿意实施寻租的气焰;此外,学界及决策层也认定民间的高利率借贷才是造成农户融资难的幕后真正推手,从而对其限制又打击,使得本就融资很艰难的小农户,在面临资金缺口时,就更为捉襟见肘甚至成为政府打击民间传统借贷的“牺牲品”。 综上,本文在研读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己在国资商业银行中实习的切身感受及实地走访当地农户所获得的第一手调研数据,首先分析了在“国有”与“私有”,“银行”与“农户”的二元背景下,银行信贷资金供给与农户融资需求之间存在供求“强扭联姻”的错配失衡,从而使得农户从正规吸储金融机构中获取资金的难度较大;其次,澄清现行法律法规下,由于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缺陷,从而造成农户普遍缺乏银行信贷过程中所需的融资抵押物以及现有农村财产权缺乏变现、流转的方式和市场;再次,得出利率行政管制和对民间传统借贷的打击也是造成农户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农户融资解困问题,提出要厘清政府、市场的边界,同时需架构多层级的农户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