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各种类型就业中的“本”中之“本”。因为大学生就业不仅仅牵扯到大学生本人的利益和幸福,而且还牵涉到大学生群体背后那些更庞大的群体——数以万计的家庭的根本利益。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还涉及到国家人力资本储备与增长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所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执政的首要责任之一。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另一方面却是劳动力就业弹性的持续下降;一方面是大学生人口比例很低、大学生人力资本储备很少的状况,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毕业生高比例的失业情形;一方面是出现“用工荒”,而另一方面却是“人才高消费”、大学生“无业可就”……。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之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格外“棘手”。本课题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所作的一种探索。本文以探究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主线,以解决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为核心,通过对中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以便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首先,采用“就业因素”为主线的研究“新范式”界定与构建了四大类就业理论,即供给一需求就业理论、结构就业理论、增长就业理论与信息就业理论,其目的是为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找理论依据和新视角。接着,借助中国教育部学生司的统计数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对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探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中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和分类就业的难易状态与程度。中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1999~2009年处于“中警情就业”和“重警情就业”区间,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严重困难”和“就业特别困难”之间。大学毕业生分类别就业情况,从大学毕业生学历层次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易状态在“就业一般困难”与“就业严重困难”之间的临界区域,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易状态则在“就业严重困难”和“就业特别困难”之间的临界区域;从所学学科看,工学毕业生“就业一般困难”,教育学、法学、医学的毕业生“就业特别困难”,文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和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程度在“就业一般困难”和“就业严重困难”之间,军事学毕业生由“就业危机”转向“就业无困难”;从不同院校类型看,“985”院校和“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一般困难”,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严重困难”,科研院所和军事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则呈现出由“就业严重困难”向“就业特别困难”发展的倾向,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在“一般困难”和“严重困难”之间变动;从大学所在地区看,地处京津沪地区大学的毕业生就业“一般困难”,其他地区大学的毕业生就业“严重困难”;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大学毕业生与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程度大致相当,均为“就业严重困难”的程度。在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透视与事实判断相结合的维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展开探究,得出了一些有根据的结论: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和制度性问题,而非总量性问题。然后,通过对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得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收入期待、就业地区期待、就业单位期待、求职因素与就业信息获取等方面数据资料,验证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最后,借鉴就业相关理论,在中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和分类就业的难易状态与程度,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即政府必须在明确其职能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增长优先论向就业优先论的转变,确立并实施以大学生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建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防护体系、大学生劳动关系协调体系;大学需要在其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分类办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就业观和创业精神,以实现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目的;而作为大学生本人来讲,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同时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