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分别应用不同手术缝线对甲状腺手术术后颈部瘢痕形成的影响。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可发生代谢性、功能性、肿瘤性及炎症性多种疾病。甲状腺疾病几乎都表现为肿块,其中绝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颈前是人体暴露之处,甲状腺手术切口恰好位于此处,手术后会在颈前留下一条长约6厘米的手术瘢痕,严重影响美观,这对于病人来说将是一种精神负担,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尤其是某些病人属于瘢痕体质,术后瘢痕宽大色深非常难看。对于这类病人,可以把瘢痕切掉,然后做皮内缝合,术后一周再做小剂量的放射治疗。但方法复杂,病人痛苦较大。很多病人因上述原因而不愿接受甲状腺手术,以致肿块越长越大,严重时压迫气管造成呼吸困难,少数肿块甚至发生恶变而危及生命。在本研究中,我们把不同种类的手术缝线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病人颈前皮肤切口的缝合及实验大鼠皮肤切口缝合,通过观察患者颈前瘢痕形成的体积及对大鼠皮肤瘢痕组织镜下炎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形成的数量,从而比较哪种缝线对颈部切口达到最佳愈合、瘢痕形成最小。以帮助手术时选择最合适的缝线缝合颈前切口。方法:1患者组:拟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患者60人,体重60-70kg之间,男女不限。随机编为3组。即扣线组(PROLENE W8557缝线组(以0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扣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抗菌薇乔组(聚乳酸羟基乙酸——人工可吸收缝线组,以抗菌薇乔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连续皮内缝合皮肤)、普通缝线组(以0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连续皮内缝合皮肤)。所有患者均术后6日拆线(抗菌薇乔组不需拆线),所用缝线均取与普通0号缝线相同粗细。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应用B超对瘢痕厚度和宽度可进行准确测量,对瘢痕长度,可用标尺从瘢痕中点向两侧各测量3厘米,即瘢痕长度均按6厘米计。通过长×宽×厚度计算瘢痕体积,单位以立方厘米计。2动物组:健康wistar大鼠10只,体重210-300g之间,均为雄鼠,每只于腹部做3个相同长度切口,深达肌层,分别应用三种不同缝线及相应缝合方法(参照患者组)进行缝合。根据缝线的种类将切口编为3组。即扣线组、抗菌薇乔组、普通缝线组。所用缝线均取与普通0号缝线相同粗细。每组各10个切口。术后6日拆线(抗菌薇乔组不需拆线)。术后3周,在大鼠腹部皮肤瘢痕处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切片后HE染色,观察镜下炎细胞的形成数量(通过计数400倍光镜组织浸润炎细胞数量,每个标本任选5个高倍视野计数,取其平均值),对成纤维细胞行FGF-2阳性细胞记数及免疫组化评分(五个高倍视野),测定其IHS值。3统计学处理方法:瘢痕体积测定运用方差分析SNK-q检验。成纤维细胞IHS值、炎细胞数量测定运用方差分析SNK-q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采用SAS 8.00版软件)结果:(1)患者组的3组瘢痕体积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使用人工可吸收缝线缝合的切口,其瘢痕体积形成(0.68±0.21cm3)较PROLENE线组(0.83±0.13cm3)及普通缝线组(2.03±0.31cm3)小(P<0.01),而PROLENE线组与普通丝线组相比,切口瘢痕体积形成小(P<0.01)。(2)动物组的3组切口相比较,炎症反应指标有统计学差异,在切口及周围皮下组织内形成的炎细胞数量人工可吸收线组(16.30±4.42)与PROLENE线组(49.00±18.89)较普通丝线组(182.20±66.57)少(P<0.01);而人工可吸收线组与PROLENE线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组样本在切口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数量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人工可吸收缝线组切口及周围皮下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形成数量(IHS 1.89±0.93)少于PROLENE线组(IHS 5.20±1.03)及普通缝线组(IHS 9.00±0.00)(P<0.01);PROLENE线组切口及周围皮下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形成数量少于普通缝线组(P<0.05)。结论:1任何外科缝线均不能避免术后瘢痕形成;2.使用抗菌薇乔线及PROLENE线与普通丝线比较可以减轻术后伤口的炎症反应。抗菌薇乔线与PROLENE线在减轻术后切口的炎症反应方面未见差别;3、使用抗菌薇乔线与PROLENE线、普通丝线相比,术后切口成纤维细胞数量少,瘢痕体积小,PROLENE线与普通丝线相比,术后切口成纤维细胞数量少,瘢痕体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