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农产品贸易在中国货物贸易中所占比重已不大,然而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却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产品贸易的作用不容忽视,也不可小视。
本文旨在研究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现象。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了40多亿美元的逆差额,改变了1992年以来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2005年贸易逆差额有所下降,但仍未改变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的事实。
文章共分五个部分,作者首先在第一章对农产品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和简单归类,在第二章回顾了1992年以来农产品贸易地位的变迁,在此基础上,作者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及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
第三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棉花是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商品。而通过对这两种农产品的供需与贸易分析,作者发现: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尤其是进口贸易的格局,是跟随着中国的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转变而转变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是沿着垂直产业链向升级产品发展,其中在农业内部发生的这种转变较为明显地表现为进口农产品原料(大豆),发展进口替代产品(大豆油与豆粕);在产业间发生的主要是进口农产品原料(棉花),发展出口产品(纺织品)。
在第四章中,作者围绕农产品进口关税、关税配额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三个方面,简要回顾了1992年以来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变化:从进口关税和关税配额自由化趋势的视角,说明了中国农产品进口高速增长的国内贸易政策因素;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视角,说明了中国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的国外贸易壁垒因素。
在结论与政策建议篇中,作者认为在多哈回合启动的新一轮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中国应采取“积极进攻,稳妥防守”关税减让策略,并为下一步启动SPS/TBT谈判作好准备。最后,作者基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若干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