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际互动对流动老年人身份自我污名的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v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规模转移。在流动过程中,身份自我污名的存在使流动老年人难以融入新的环境,出现了归属感缺失、幸福感降低等诸多问题。身份自我污名指流动老年人觉察到公众对其身份的偏见以及内化后所形成的退缩行为。研究社区人际互动对流动老年人身份自我污名的影响,既能丰富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提升流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017年调查数据,考察了6478位流动老年人人际互动和身份自我污名的状况,分析人际互动和身份自我污名之间的关系。之后测查了114位流动老年人社区人际互动的现状,进一步探究社区人际互动与身份自我污名之间的关系。最后访谈了8位流动老年人,进一步佐证其社区人际互动对身份自我污名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社区人际互动总均分为18.61,39.58%的流动老年人会与本地人接触,37.02%流动老年人很少与他人接触。第二,流动老年人身份自我污名总均分为23.59,在年龄、性别、户口和教育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三,流动老年人社区人际互动与身份自我污名密切相关,并对身份自我污名有一定预测作用。第四,流动老年人主要通过社区活动来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仍存在联系不充分、需求不满足、缺乏引领者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了社会工作介入方案,从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社区应升级管理方式、流动老年人应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相关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尚书》云:“宥过无大,刑故无小”。从这句古话我们能看到在刑事立法尚不成熟的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尽相同。我国现行刑法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有着明显的差别——着重处理故意犯罪,而对于处理过失犯罪为例外,也就说明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所代表的的行为人的主观恶心和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之分。这种对待故意和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就要求我们需要准确无误地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包
由于早年我国为控制人口增长速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如今“421”家庭与日俱增。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身体及文化素质愈来愈高,平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在我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思想下,房产成为一生所求,家庭大部分收入来源用于购买房产,“房产富人,现金穷人”的现象日益凸显。加之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复杂多样,要想解决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