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病理学以胆汁淤积和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指南推荐治疗的一线用药,但约30-40%的患者经UDCA治疗后效果欠佳,疾病最终将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病理学以胆汁淤积和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指南推荐治疗的一线用药,但约30-40%的患者经UDCA治疗后效果欠佳,疾病最终将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肝衰竭。当疾病进展至肝衰竭阶段,常常合并高胆红素血症、凝血功能紊乱、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病死率极高,肝移植作为终末期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常常难以实现。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作为肝移植的桥梁,可以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有效促进肝细胞再生,为肝功能恢复创造时机。但关于人工肝支持系统在PBC患者中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接受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的 PBC 患者的临床资料,.倾向性匹配(propensity-score matched,PSM)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的PBC患者,比较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存率的影响,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PBC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回顾性分析了自2013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6例PBC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药物+人工肝治疗的48例PBC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近一年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的73例PBC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后最终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变化,评价人工肝治疗PBC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特点;记录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价人工肝治疗的安全性;通过对比两组患者3月、6月、12月累计生存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人工肝治疗对PBC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结果]1.临床症状 药物+人工肝治疗组和内科药物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疲劳、纳差、腹胀、腹痛、瘙痒)均得到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 药物+人工肝治疗后生化指标中ALB、ALT、AST、TBIL 下降(P<0.05);血常规中 WBC 升高,RBC、Hb、PTL 下降(P<0.05);凝血功能中PTA升高,INR降低(P<0.05);急性感染三项中PCT、hsCRP下降(P<0.05);MELD 评分下降(P<0.05)。3.血浆置换(PE)、双重分子吸附(DPMAS)治疗后血清学指标下降率 ALB、ALT、AST、ALP 下降率比较,PE 组高于 DPMAS 组(P<0.05)。4.临床疗效 内科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55.8%,药物+人工肝治疗组有效率为76.7%,两组间比较,药物+人工肝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4,P=0.040)。5.不良反应 101次人工肝治疗共发生11次不良反应,其中穿刺点出血肿胀5次,过敏3次,抽搐2次,低血压1次。6.生存分析 药物+人工肝治疗组患者3月、6月12月生存率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7.预后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TBIL为影响PBC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影响PBC患者6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PTA、MELD评分。[结论]1.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有效缓解PBC患者纳差、疲劳等临床症状,能有效降低ALT、AST、TBIL,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2.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是安全、有效的。3.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PBC患者3月、6月、12月的生存结局有改善趋势,TBIL为影响PBC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影响PBC患者6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PTA、MELD评分。
其他文献
[目 的]全球肥胖发病率居高不下,但针对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人群肥胖的关注度较低,尤其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FA成分可以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体重增加可能与机体血浆高FA浓度引起的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尚需验证血浆FA是否与膳食FA摄入量增加有关。本研究通过建立优化GC/MS方法检测血浆FA,对云南4种特有少数民族肥胖人群血浆FA组成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分析了肥胖患者膳食FA和血浆FA的关系,及其与肥胖之间
[目 的]使用Framinghan评分表和“糖心风险评估”模型评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分析2种评估方法的一致性;使用ADVANCE-Risk评分表和“CV风险评估项目”模型评估T2DM患者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析2种评估方法的一致性。检测并分析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
[目 的]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比较云南地区CD与UC、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异同,并将CD与处于相同饮食环境下的同住健康人群比较肠道菌群的不同,挖掘出CD相关的重点失调菌群,为靶向调控治疗奠定基础。[方 法]收集CD和其同住各34人、UC50人、健康人38人的粪便共156份进行16S rDNA扩增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 果]1: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156个样本共产生了
[目的]我国是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Hp)感染率国家,目前感染率为40-60%左右,几乎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H pylori胃炎。H.pylori胃炎在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1%可发生胃肿瘤。有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几乎不表达PD-L1,但在H.pylori刺激下可被显著诱导表达,此外,H.pylori也可显著上调胃癌中的PD
[目的]:揭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肠道菌群群落的组建机制、阐明生态功能变化,并挖掘UC发病相关核心菌群,为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UC靶向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UC及UC健康配偶为研究对象,收集肠道粘膜进行16s rRNA V3-V4高变区测序。分别从粘膜整体群落、主门、核心/边缘网络(Core/Periphery network,CPN)三个层次上对
[目 的]探讨CXCR1/CXCL8轴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方 法]体内实验:将3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C模型组(PBC组)、Reparixin干预组(Rep组)、空白对照组(Con组),予以2-辛炔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2-octynoicacid was coupled to bov
[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等。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被称
[目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进行分组,通过研究不同分组的一般资料、炎症指标、凝血功能、血脂水平、肝肾功能、栓塞部位、双下肢静脉超声及30天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等相关指标,探讨MetS合并PE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MetS是否可以作为PE发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及MetS及其组成因子是否与PE短期预后
[目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因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血流突然中断,使其供血区域肠管骤然缺血而产生以剧烈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由于SMAE在临床上不常见,公众对其认识较少,加之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缺少特征性,不易明确诊断。SMAE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
[目的]通过比较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组与肝硬化无肺栓塞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肝硬化病因、临床症状、胸水和腹水情况、辅助检查资料、30天内不良事件、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探讨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影响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肝硬化的患者214例,根据患者CTPA结果将病例分为肺栓塞组(实验组)和无肺栓塞组(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