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在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信贷、资产价格等渠道,经过金融部门、金融市场,作用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个变量,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发挥其调节宏观经济的功能。这个路径就是论文将要研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传导机制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1998年到2002年间,为了刺激内需,中央银行大幅降低利率,在此期间,我国却出现了持续的通货紧缩,这一阶段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针对于2003年下半年以来投资过热、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扬、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和资源约束偏紧的经济现实,央行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率以及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措施调控经济的“过热”倾向,虽然目前为止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回落,但经济中产生通胀的因素仍然存在,并且经济存在着“硬着陆”的风险,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同样受到置疑。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由于各自观察的角度和强调的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存在许多流派的观点,这些学派的观点归结起来,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货币传导渠道、银行贷款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金融资产价格渠道等。这些不同的传导渠道观点中,有的相互交叉,或者存在相似之处,但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有两个基本渠道:一是货币传导渠道,这种观点主要分析利率、汇率变动如何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二是信贷传导渠道,这个学派观点是对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综合,主要通过银行、企业、居民家庭财务状况和银行信贷条件的变化,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存在及其主导性作用,西方学者存在着广泛的争论。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向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过渡阶段, 199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转型期,笔者认为信贷传导机制在我国存在且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通过回顾西方理论,对货币政货传导机制进行了分类阐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货币传导机制和信贷传导机制两大范畴,其中,从广义上讲,信贷传导机制是资产负债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的统一,从狭义上讲,信贷传导机制就是银行信贷渠道。后文研究的重点是狭义的信贷传导机制,即银行信贷渠道。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可能性及其传导过程中的特征。首先,本章提出信贷传导机制存在需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进而逐条论证这些条件在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可能性;然后,立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实践,研究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到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过渡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变化。最后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得出结论——信贷传导机制在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用了大量篇幅,对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来源和总量控制角度,分析中央银行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二,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运用和贷款结构着手,分析商业银行和企业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三,地方政府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第四章,措施和政策建议:提高人民银行分支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积极探寻中国商业银行的再生之路,完善其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建立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委托代理制度,破除县域金融服务真空;加强金融体系外的改革,重塑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实行区别的信贷政策。论文的主要观点是:1.中国的信贷传导机制在中国是存在的。从理论上看,我国具备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我国正逐渐过渡到以市场定价为主的经济,经济中存在垄断竞争、交错定价等因素,从而使价格具有粘性。价格在短期内不能随货币供应迅速充分的调整,因此货币供给的变化至少在短期内会影响真实产出。第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单一的资产负债结构,当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储备货币时,商业银行一方面很难通过买卖证券来调节流动性,另一方面在流动性不足时也难以通过其他替代性融资工具来吸收资金,银行信贷必然受到影响。即在信贷传导机制中,央行在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变化这一环节上是有效的。第三,我国仍然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制,部分非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的减少。第三个基本条件在我国也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经历了中央银行直接制定信贷计划到间接调控制度确立的转变,在各个阶段中,信贷渠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在信贷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政府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起着不同的作用。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监管职能分离后,在新的体制架构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中央银行虽然不能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但是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变动。总之,银行信贷渠道的“中央银行主导阶段”的传导是比较有效的。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在可贷资金发生变动以后,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会发生的相应的变动。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主导阶段”的传导是有效的。但是不良贷款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可能诱发信贷紧缩。在运用信贷配给理论分析在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时,得出结论:“关系型”信贷配给制度和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均对信贷传导机制的效力产生影响。企业高负债率使对货币政策变化的适应能力变得脆弱。地方政府长期控制信贷资金,干预了信贷传导机制。3.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政府的思路出发,提出措施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笔者认为,本文的亮点之处在于:第一,在内容上,论文采取分阶段的方式研究中国信贷渠,突出各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地位并研究其特征,得出结论。第二,实证采用的模型简单,使人一目了然。根据经济意义来选择数据,使模型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第三,在结论和建议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结论做到言之有理,言必有据,建议则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总之,论文结合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态势,运用研究生阶段所学的宏观经济知识和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其目的是检验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但是鉴于本人知识有限,文中一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敬请评审专家及答辩专家批评指正。本人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