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针刺疗法一直是中风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疗效肯定,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康复如肢体运动、吞咽功能、语言发音等有促进作用,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文献报道提示针刺治疗中风等脑血管疾病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在临床应用方面,针刺治疗中风仍缺乏系统地研究。如何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更好地为中风患者服务。近年来,众多的个案报道认为头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验证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为临床提供依据,拟进行头体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研究。2方法选取60例符合诊断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以随机分层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头电针结合体电针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单纯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常规处理,脱水降颅压保持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并发症。针刺的取穴方案为:取穴方案如下:(1)头针取穴:根据《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取穴,下肢和躯干瘫痪取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上肢瘫痪取对侧顶颞前斜线中2/5,面瘫取对侧顶颞前斜线下2/5;下肢和躯干麻木、感觉异常取对侧顶颞后斜线上1/5,上肢麻木、感觉异常取对侧顶颞后斜线中2/5,面部感觉异常取对侧顶颞后斜线下2/5。(2)体针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和少阳经穴:主穴:上肢:肩骼、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配穴:言语不利、饮水呛咳配哑门、廉泉、通里;口角歪斜配地仓透颊车;肌肤不仁者,用皮肤针叩刺患部;尿便障碍(失禁、尿储留等)配中极、曲骨、关元;肘部拘挛配曲泽;膝部拘挛配曲泉;足内翻配悬钟、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中封、太溪;足下垂配解溪。电针:电针采用G-6805电针仪,电压6V,频率200-250次/分,在头针针刺的主要穴区通电,选用疏密波。体针取曲池、手三里为一组,足三里、阳陵泉,为一组,上侧为正极,下侧为负极,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肌肉轻微抽动并可以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针刺三个疗程后分别观察结果。3结果(1)头体电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的影响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较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积分经统计学处理提示差异明显(P<0.05)。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经Radit分析,两组间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的治疗方案要优于对照组治疗方案。提示头体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要好于单纯体电针治疗组。(2)头体电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经头电针结合体电针治疗3疗程后,依据中医评分标准,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临床痊愈率为23.33%,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23.33%;经单纯体电针治疗3疗程后,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13.33%,显效率为43.33%,有效率为36.67%;说明依据国家统一中医评分标准,治疗组在临床痊愈率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头体电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治疗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值较治疗前都有所降低,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变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值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际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值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4结论(1)头体电针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在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要显着优于单纯体电针治疗组。根据中医症候评分标准,临床痊愈率要优于单纯体电针治疗组,但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差别;(2)头体电针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有效改善中风患者血液的高粘滞状态;、(3)头体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