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机制设计,其在强化公司治理、保障企业盈余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验证。然而,在中小企业发展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审计费用节约和盈余质量提升之间的矛盾凸显。审计费用的超预期增加,引发美国中小企业的抵制,最终美国只能采取中小企业豁免内部控制审计的妥协政策。我国则以平衡内部控制审计费用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路,在中小企业板尝试发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变通方案,这体现在:其一,深交所赋予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选择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类型的裁量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可选择实施审计或鉴证;其二,深交所给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频率选择的自主权,企业可以每两年执行一次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政策安排能否起到降低审计费用的现实作用,以及对内部控制审计提升盈余质量的效果产生何种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论文采用2008-2016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了我国在中小企业板尝试的创新性的内部控制审计政策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此外,论文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家公司进行案例分析,从个案的层面观察内部控制审计和盈余质量的关系,以佐证和补充实证研究的结果。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企业板发展内部控制审计的两项变通规定显著地降低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费用;(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显著提升了其盈余质量;(3)相对于低频实施内部控制审计,高频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能更有效地保证和提升公司盈余质量。而且,对低频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在未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年度并未发生盈余质量的显著下降。(4)相对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对公司盈余质量的保证作用更强。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可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板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是综合考虑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费用节约和盈余质量提升后的平衡方案。这彰显了我国在资本市场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上探索新道路的成功经验。论文首次从深交所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推出的特殊内部控制审计政策安排入手,解析其对审计成本和盈余质量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关于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内部控制审计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