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理论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原子级催化剂是减少金属用量,降低催化剂成本,优化催化性能的重要方案。作为原子级催化剂的研究热点,单原子催化剂(SAC)通常是指过渡金属(TM)以单原子形式均匀分散并稳定固定在载体表面构成活性中心的催化剂。由于100%的金属利用率,SAC对于降低金属用量和催化剂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孤立的活性位点以及活性位点独特的电子结构,与传统金属纳米颗粒相比SAC对于很多重要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因此,SAC在各种电化学反应中受到广泛关注。用于析氧反应(OER)、析氢反应(HER)、氧还原反应(ORR)的多功能电催化剂在电解水系统、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以及可再生燃料电池的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虽然用于HER、OER和ORR的双功能和三功能SAC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合理设计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本论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实现多功能SAC的有效策略,即通过修饰单功能材料以在其表面引入新的活性位点。具体地,利用1T′-MoS2本身优异的HER催化活性通过在其表面锚定合适的过渡金属单原子设计多功能SACs。计算发现1T′-MoS2负载的Co单原子催化剂(Co@MoS2)同时具有超高的OER和ORR催化活性,理论过电势均低于0.3 V,这可归因于Co原子适度的化学活性和独特的电子结构。因此,结合1T′-MoS2优异的HER本征活性,Co@MoS2有望作为高效的三功能SAC。另外,本工作通过比较1T′-MoS2和1H-MoS2负载的Co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揭示和阐明了相工程效应对SAC的影响。该工作为设计用于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多功能SAC提供了一种可行策略,并且为SAC的相工程提供了新的见解。将有害硝酸盐(NO3–)电催化还原为有价值的氨(eNO3RR)对于环境修复和能源转换都是至关重要且有吸引力的。SAC,尤其是以石墨烯为载体的SAC,是最有前途的eNO3RR催化剂之一。然而,其潜在的催化机制和决定催化趋势的内在因素仍不清楚。本论文的第二个工作理论研究了石墨烯负载的3d TM SAC电催化NO3RR的反应机理。本工作具体考虑了两种构型的催化剂:TMN3掺杂的石墨烯和TMN4掺杂的石墨烯,其分别被命名为TMN3@G和TMN4@G(TM包括Ti、V、Cr、Mn、Fe、Co、Ni和Cu)。在所有催化剂体系中,Fe N4@G具有最高的eNO3RR催化性能,其限制电势为–0.38 V,与实验发现相符合。电子结构分析表明Fe N4@G的高催化活性可归因于NO3–通过“电荷接受-施与”机制的适度吸附与活化。尤其是,确认了TMN3@G和TMN4@G的eNO3RR催化活性可通过TM活性中心的性质和它们的局域配位环境来描述。利用所构建的內禀描述符更多具有高eNO3RR活性的体系可以被高效筛选出来,比如配位1个N原子和2个C原子的Ni SAC的限制电势是–0.41 V。本工作为利用调控局域配位环境理性设计高效eNO3RR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量子点(QDs)由于具有宽吸收窄发射峰且发光峰位通过改变材料生长粒径连续可调等优势,被应用到显示领域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中,有望成为新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QLED器件底出光结构一般是由阳极、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QDs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阴极组成。其中调控电子和空穴注入平衡形成激子以辐射复合发光,以及EML与载流子传输层(CTL)之间界面处载流子
学位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研发高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至关重要。目前已经存在一些癌症治疗手段,然而临床数据表明这些治疗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创伤大、易复发、特异性差、毒副作用大等。开发出更加高效精准的癌症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声动力治疗(Sonodynamic therapy,SDT)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且拥有穿透能力强、无创伤等优势,但肿瘤细胞乏氧微环境使其治疗效率较低,肿瘤无法
学位
半导体量子点(QDs)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在照明和显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量子点为关键材料构筑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s)具有色纯度高、色彩稳定性好、色域宽广、寿命长等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的显示与照明技术。QLEDs器件的常用制备方式是以溶液转移为基础的印刷方法。基于溶液转移的印刷法包括旋涂法、转印法、刮涂法、LB技术以及喷墨打印法等,这些方法在薄膜材料的制备上各具优势,但存在仪器设
学位
胶体量子点(QDs)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发光光谱窄,发光峰位可调,寿命长等优良光学性能,是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的核心材料。QLED器件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代照明、显示技术的主流器件。目前溶液法是低成本、大面积构筑高性能QLED器件的主要方法,包括旋涂法、喷墨打印法、转印法等,其中喷墨打印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大面积制备技术,但目前在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化石燃料过度开发使用从而引发二氧化碳(CO2)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实现CO2转换和固定,既能缓解温室效应,又能将其以碳源的形式储存下来,节约能源,助力实现碳中和。电化学催化还原CO2(CO2RR)能够在较低的电压下实现与CO2分子发生电子交换,活化稳定的CO2分子,是一种有效的转换技术正在被广泛研究。因此,利用清
学位
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迫切需求,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光伏能源备受关注,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由Zn原子和Sn原子共同取代Cu(In,Ga)Se2(CIGS)太阳能电池中的稀有元素In(Ga)原子的Cu2Zn Sn(S,Se)4(CZTSSe)太阳能电池因其丰富的元素组成、良好的环境耐受性和长期的稳定性等优点引起科研人员极大的兴趣。目前,用溶液法制备的CZTSSe薄膜与真空法制备的薄膜相比
学位
电致变色器件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其颜色发生可逆、稳定的变化。电致变色器件因其低功耗、颜色可调节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电子标签、防眩目后视镜、军事伪装等前沿领域。器件性能很大程度上由电致变色材料决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者已开发出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机小分子、导电聚合物和金属-超分子等多种类型材料。特别地,金属-超分子因具备有机材料的易加工性和颜色可调性以及无机材料的稳定性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学位
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QLED)因具有色域范围更广、色纯度和稳定性更高、能耗更低等优势,逐渐成为照明显示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QLED的整体性能(如亮度、外量子效率、工作寿命)得到极大提高,目前红、绿、蓝三基色QLED的最大EQE和亮度分别达到30.9%和3300000 cd/m~2,23.9%和1680000cd/m~2,20.2%和88900 cd/m~2,并且红色和
学位
量子点具有量子产率高、单色性好以及发射光谱连续可调等优异的光学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照明及显示等多个领域。其中,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s)作为其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倍受关注。InP量子点是一种安全低毒的-族半导体纳米材料,有着与Cd Se量子点类似的优异光学性质,在纳米光电器件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受限于现有的合成技术,所制备的InP量子点晶核表面存在较多的缺陷并且稳定性较差,严重阻碍了In
学位
锂金属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 Ah g-1)以及较低的还原电位(-3.04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是新能源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 Wh Kg-1的关键性候选材料,被视为下一代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圣杯”负极。然而,在锂金属负极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循环稳定性差、库伦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锂金属负极与电解液存在着严重的副反应,导致不稳定固态电解质层不断生成、破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