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伤是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简称,指在没有致命意图的情况下,个体直接地、蓄意地破坏自己的身体组织的行为。自伤是自杀和多种心理/精神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与非自伤个体相比,自伤个体的自杀死亡风险高出17倍,吸毒或酗酒死亡风险高出35倍。大学生群体是自伤的高发群体之一。国内大学生群体的自伤发生率约为16%。但由于羞耻、污名化等原因,大学生往往会倾向于隐藏自己自伤行为。因此,迫切地需要寻找大学生自伤的客观的、有效的、标志性的预测性指标。自伤的获益和障碍模型等理论强调了自伤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特征,与强化敏感性理论中的奖赏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相对应。已有研究也支持了奖赏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相关人格特征对自伤的影响。反刍思维、抑郁和冲动性作为自伤的风险因素,也与强化敏感性密切相关,可能存在重要的中介效应。此外,区分自伤不同特征(如自伤频率、自伤程度)有助于全面揭示自伤的机制。但目前仍缺乏直接考察强化敏感性神经系统特征对大学生自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本论文通过三项研究共六项子研究,探讨了多模态强化敏感性指标对大学生自伤频率、自伤程度和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考察强化敏感性人格特质对大学生自伤(自伤频率、自伤程度以及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抑郁和冲动性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敏感性对大学生自伤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内在机制。研究一共包括两个子研究。子研究1,对1939名大学生进行横向问卷研究,考察奖赏敏感性(奖赏反应性、驱力和愉悦寻求)和惩罚敏感性对大学生自伤的预测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奖赏敏感性的三个维度均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自伤;惩罚敏感性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自伤频率和自伤程度;反刍思维在奖赏敏感性和大学生自伤频率和自伤行为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反刍思维和抑郁在惩罚敏感性和大学生自伤间存在中介效应;冲动性在惩罚敏感性和大学生自伤程度间存在中介效应。子研究2,对767名大学生进行纵向问卷研究,构建了交叉滞后模型和跨时中介模型,考察奖赏敏感性(奖赏反应性、驱力和愉悦寻求)和惩罚敏感性对大学生自伤的纵向预测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奖赏反应性、惩罚敏感性均显著延时预测大学生自伤程度;大学生自伤可以显著延时预测惩罚敏感性;抑郁在惩罚敏感性和大学生自伤程度间存在跨时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随时间发展,惩罚敏感性与自伤程度有较强的相互预测作用,该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抑郁的跨时中介作用实现。研究二,分别通过任务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静息态f MRI和结构像MRI技术,考察强化敏感性对大学生自伤影响的神经机制。结果表明,异常的任务态、静息态脑功能和脑结构特征是强化敏感性影响大学生自伤的神经机制。研究二共包括两个子研究。子研究3,采用任务态f MRI技术结合金钱激励延迟(Monetary Incentive Delay,MID)任务,分别通过子研究3a和子研究3b旨在考察预期阶段、反馈阶段的强化敏感性相关脑激活和脑功能连接与大学生自伤之间的关联。子研究3a的结果发现,在奖赏预期的条件下,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OFC)-楔前叶功能连接、OFC-辅助运动区(Supplemen tary Motor Area,SMA)功能连接分别与大学生的自伤频率和自伤行为呈显著相关;反刍思维在脑功能连接和大学生的自伤频率、自伤行为间存在中介作用。子研究3b的结果发现,奖赏反馈阶段,自伤大学生的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的激活显著增强,OFC-脑岛的功能连接也显著增强;额中回-OFC功能连接与大学生自伤频率和自伤行为呈显著相关;反刍思维和抑郁分别在额中回-OFC功能连接和大学生的自伤频率、自伤行为间存在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奖赏敏感性相关脑功能特征对大学生自伤有预测作用,且抑郁和反刍思维为神经机制和大学生自伤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更完整的路径。子研究4,采用静息态f MRI技术,考察静息状态下,强化敏感性相关的脑激活和脑功能连接特征与大学生自伤频率、自伤程度和自伤行为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OFC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值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呈显著相关,且抑郁在二者间存在中介作用;右侧尾状核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与自伤程度呈显著相关;OFC-楔叶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值与自伤行为呈显著相关。结果表明,在静息状态下与强化敏感性相关的脑区的自发活动也是理解大学生自伤的关键,同时也需要考虑如抑郁等重要心理变量的作用。子研究5,采用体素的脑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旨在考察强化敏感性相关的脑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与大学生自伤频率、自伤程度和自伤行为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OFC、尾状核、SMA的脑灰质体积与大学生自伤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在不同条件下提取的OFC的脑灰质体积和大学生自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强化敏感性相关脑结构特征对大学生自伤有重要的作用。研究三,采用多模态强化敏感性指标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以大学生自伤频率、自伤程度和自伤行为为因变量,分别构建三个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模型,旨在考察多模态强化敏感性指标对大学生自伤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多模态强化敏感性指标对大学生自伤频率、自伤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多模态强化敏感性信息对预测大学生自伤的不同特征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强化敏感性是大学生自伤的重要影响因素。强化敏感性可以通过反刍思维、抑郁和冲动性间接地影响大学生自伤频率、自伤程度和自伤行为。且随时间的发展,惩罚敏感性和大学生自伤程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2)异常的强化敏感性神经基础是大学生自伤个体差异的关键。相比于惩罚敏感性,奖赏敏感性在预期阶段和反馈阶段的脑激活、脑功能连接对大学生自伤的作用更强。多模态脑成像的数据提示,OFC可以被视为理解大学生自伤的核心脑区。(3)多模态强化敏感性指标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大学生的自伤频率和自伤行为。综上所述,本论文表明强化敏感性是大学生自伤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本论文构建了自伤的“心-脑”关联多模态整合模型,为全面理解自伤的内在动机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