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受限于传统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银行业内部同质化明显、竞争激烈,中小银行由于负债端吸储能力有限而资产端投资能力不足,因此在近几年内,发展出了依靠发行同业存单获取资金,并投向同业存单、同业理财或是进行委外投资以此取得收益的同业运作模式。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增速要明显高于实体经济增速,说明银行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有了一些偏离,这与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这种同业运作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中小银行,从负债端来看,其在同业存单的发行量上占比极高,资产端来看,中小银行对金融机构债权的比例迅速升高,并超过了对非金融机构债权的比例,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小银行对这种模式有着较多的运用。但这种盈利模式一是使得一部分资金“脱实向虚”,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提升了金融体系内的杠杆;二是这种模式依赖于源头上较为低廉的资金成本,如果利率提高,盈利空间就会消失。因此这种模式不具备盈利的可持续性;三是具有很高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运作过程中金融机构利用期限错配的手法滚动发行同业存单并进行长期投资,增加了流动性风险,此外,同业链条中机构繁杂、产品交错,因此有着一定的交叉传染性。因此从2016年起,相关监管机构开始针对这些以银行业为开端、其他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同业运作模式实施一系列的金融去杠杆政策,目的就是要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业回归实体经济。中小银行由于过多的开展了同业业务的运作,在此次金融去杠杆政策作用下,受到的冲击较大。2017年度,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和理财产品的规模有了显著的下降,资产规模增速和营业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中小银行受到较大冲击,根源在于中小银行依赖于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盈利能力有限、缺乏竞争力,才会更注重于通过发展同业、理财、委外等业务进行资产和收益的扩张。因此要改变发展现状的根本在于盈利模式的转型。结合招商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来看,招商银行在“一次转型”调结构、“二次转型”提效率的过程中逐步向非利差型盈利模式进行转变。结合转型案例,本文提出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合理建议。从宏观方面出发,由于实体经济是银行业发展的基础,中小银行首先需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同时需要提升稳健经营的意识,避免采取过于激进的规模扩张战略,稳扎稳打谋取发展。此外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目光打造差异化战略发展之路。微观方面来看,在收入结构方面,中小银行应做到传统信贷收入结构的优化,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可以选择零售业务、资管业务、投行业务等特色型业务发掘新的盈利增长点。最后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客户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提高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