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法穿刺置管与桡动脉深度和直径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追踪(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DNTP)法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与桡动脉直径和前壁深度的相关性及其分界值。方法:从机构数据库中提取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期间采用DNTP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特征、桡动脉超声影像学特征和穿刺置管记录。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探讨桡动脉前壁深度及直径与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的相关性。并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统计分析模型拟合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并使用约登指数界定桡动脉深度最佳分界值。根据该分界值对患者进行分组,并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综合比较组间成功率和操作时间的异同。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与患者年龄(OR0.94,p 0.03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病史(OR 3.58,p=0.043)、桡动脉直径(OR4.17,p=0.022)及前壁深度(OR6.47,p<0.01)相关。动脉直径(p=0.485)与前壁深度(p=0.485)分别拟合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构建的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无显著性差异。动脉前壁深度对首次穿刺成功率预测效果尚佳(AUC 0.774,p<0.01)。估计深度分界值为2.25毫米(敏感性0.592,特异性0.333)。深度大于2.25mm与首次穿刺成功率(p<0.028)的提高显著相关,且与首次穿刺成功所需的操作时间减少有关(log rank p<0.01)。结论:成人患者行DNTP法桡动脉穿刺置管,前壁深度大于2.25毫米可提升首次穿刺置管成功并减少操作时间。第二部分改良动态针尖追踪法在心血管合并症成人的无后壁穿透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中,超声引导下改良动态针尖追踪(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DNTP)法对无后壁穿透的成功率及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开展。入组患者随机分为A组(桡动脉穿刺位点动脉前壁深度小于2.25毫米)、B组(大于等于2.25毫米)和C组(改良DNTP法,拟穿刺位点深度小于2.25毫米,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增加深度至大于2.25毫米),使用DNTP法(A、B组)或改良DNTP法(C组)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无后壁穿透的穿刺置管成功、首次和总体穿刺置管成功及操作时间。使卡方检验和费舍尔检验比较组间差异。Kaplan-Meier分析曲线分析组间无后壁穿透的穿刺置管成功所需的操作时间的异同。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每组各30例。C组(改良DNTP法)与A组相比,无后壁穿透的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增加(86.7%vs 56.7%,χ2 6.54,p=0.020),无后壁穿透的穿刺置管时间有所减少(87秒vs 106秒,χ2 3.23,p=0.072,Log Rank),首次、总体穿刺置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C组与B组相比,无后壁穿透的穿刺置管成功率、首次和总体穿刺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患者行DNTP法桡动脉穿刺置管,与动脉前壁深度较小者相比,改良DNTP法可增加无后壁穿透的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操作成功所需的时间;与动脉前壁深度较大者相比,改良DNTP法在无后壁穿透的穿刺置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超声动态针尖追踪法桡动脉穿刺置管的CUSUM学习曲线分析目的:分析并描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行DNTP法桡动脉穿刺置管的CUSUM学习曲线,探讨具备该法临床胜任力所需的学习强度。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两名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行DNTP法桡动脉穿刺置管的监督实践学习记录,使用累积和分析法(CUSUM)描绘学习曲线,探讨掌握该法所需的监督实践的学习强度,并比较达到此学习强度前后成功穿刺置管所需穿刺次数和时间,以及首次和总体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差异。结果:分别以成功穿刺置管所需穿刺次数和时间,以及首次和总体成功率为评价标准,2名受训者掌握DNTP法所需学习强度分别为29/36、29/29、29/36、14/11例。达到该学习强度后,成功穿刺置管所需操作次数显著下降(p<0.05),所需时间、首次和总体成功率有所改善。结论:综合考虑成功穿刺置管所需操作次数和时间,以及首次和总体成功率,具备超声引导DNTP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胜任力所需的监督实践的学习强度为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