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代,获得了任官资格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被授予官职,而是需要待选。需要待选的是六品以下官员,包括前资官、科举出身者、门荫勋官以及流外入流者。本文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余三章考查唐朝待选官的状况。第二章分析出现待选官的原因。待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选人多而官阙少,这一状况在唐中后期尤其严重。唐朝初年,由于战乱刚刚平定,士人通常不愿意为官,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官员常常不满员额,这个时候较少出现待选现象。随着社会的繁荣稳定,入仕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官阙数却变化不大,为了缓解选人多而官阙少的这一矛盾,就设置了守选。守选是政府制定的守选年限,守选期满,可参加吏部铨选或者兵部铨选,但能否铨选上还不一定。待选既包括守选年限,也包括守选年满未被铨选上进而继续参加铨选直到获得官职的年数。第三章探讨各类待选官的待选状况,分析他们在唐朝前后期待选状况的变化以及原因。前资官的守选制确立于开元十八年(730),科举出身者、门荫勋官、流外入流的守选制确立时间尚不明确,但在唐朝中后期也相继形成。首先是前资官。前资官指六品以下任满或因其它原因罢官停秩,处于守选期的官员。开元十八年(730)“循资格”的确立是前资官守选制形成的标志。唐初前资官不用待选或待选时间很短,之后,前资官待选时间逐渐延长,甚至出现了出身二十多年仍不得仕的现象。开元十八年之后,前资官守选制度化,守选年限一至十二年不等,官高少选,官卑多选。第二是科举出身者。主要探讨进士与明经两科。唐代前期,科举出身者待选年限长短不一,唐朝后期,科举出身者守选逐渐规范化,大概进士守选三年,明经七年。若想避开守选直接授官,可通过参加制举与吏部科目选。并且,科举及第后,再经制举或科目选登科,不仅不用守选直接授官,而且仕途发展前景光明。经科举再制举与科目选登科,往往可获得清要官,是进入中央任高官的最为便捷的道路。第三是门荫勋官。门荫可细分为两馆生、国子生、太学生、斋郎、挽郎、品子、卫官等;勋官指因功授勋者。这里面两馆生、国子生、太学生可不经科举直接入仕,也可以经科举入仕。一部分生徒解褐前待选时间较短,但是初任官之后的待选和一般的前资官一样,并在之后的吏部铨选中处于劣势,其仕途发展往往不及普通的科举出身者。斋郎任满之后经吏部试可获得出身,但一样需要待选才能授官。挽郎在唐前期可在葬事结束后直接授官,唐后期也同样需要待选。品子与勋官通过分番服役若干年后,可获得入仕资格,授官前同样也须待选。通过品子与勋官入仕路途艰难。尤其是勋官,唐中后期授勋泛滥,地位日益低贱,已很少有人通过勋官入仕了。卫官经五到八考后可参加兵部考试,“有文者”送吏部,“无文”仍留兵部。卫官守选时间较长,唐中期之后规定卫官守选十年左右。通过卫官入仕,也是比较艰难。总体来看,门荫与勋官在唐朝前期地位较高,唐后期其地位愈益低下。第四是流外入流。流外入流是每年入仕主体,但多是低品。唐初流外入流存在待选时间很短的现象,但随着选人与官阙矛盾的加剧,作为入仕主体的流外入流,其守选时间逐渐增长。第四章考查选人待选期间的状况。居家待选,入幕,应制举、吏部科目选或入僧、入道、归隐。多数选人归家等候,这期间闲居、著书、漫游、耕种等等不一而足。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许多选人在待选期间出于生活压力和政治考虑而选择入幕。应制举和吏部科目选,登科后直接授官,是待选官积极求官的一个表现。也有一部分待选官,因待选漫长,或俸禄低薄,或迁转无望,或遭逢战乱而选择归隐。第五章分析了唐待选制度对当时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五代与宋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