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对孝文帝以后北朝的考课制度作了详尽的复原,又揭示了考课制度的诸破坏因素.鉴于北魏考课制度建设和执行中重内官轻外官的事实,对这种现象作了历史的溯源;以孝明帝以后停年格为案例,具体探索了考课制度与北魏官僚选举制度的关系;对北魏官阶问题进行了考察,讨论了官阶的官资意义,并进而探讨勋阶与官阶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北朝官制中的清浊问题、流外官问题以及官、吏分途问题,并揭示了唐代以前官吏分途的历史.该文的主要结论:1、北魏的考课制度由孝文帝建立,宣武帝、孝明帝以后作过改造.宣武帝正始四年九月泛阶以后,散官考课办法与职事官考课办法分离;通考实行以后,又使原来了的七等考第变为九等考第.孝明帝以后,中央职事官与散官的考课都沿用正始泛阶以后的考格,而地方官的考课制度发生了变化,地方官六年一考,一届任期后中经六年候选期而后才可重新任职.2、对北魏考课制度产生破坏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泛阶、通考、混乱的勋簿以及停年格.泛阶使散官考格与职事官考格出现分别,这是不公平的,更不公平的是地方官基本上没有得到泛阶,这为孝明帝以后地方官考格与中央官考格绝然分离埋下了伏笔.通考"据总多年而考",因而考课时难以统一考格;混乱的勋簿使考课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因而使考课结果很不公平;停年格实行以后,北魏的考课制度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也最终寿终正寝.3、北魏的监察与考课都呈现重地方官轻中央官的特点,通过对汉代、魏晋以来考课制度的追溯,发现这种特点在中国古史上由来已久.南朝基本上没有考课制度,与北朝迥然不同.4、停年格是孝明帝以后重要的官僚选举制度,它建立在孝明考格的基础上;适用的对象是地方官选举,主要从散官和经过了停职候选期的原地方职事官中选择人出任地方官.5、北魏后期,官阶在官制中普遍运用.官阶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官资;北魏后期形成了"班例",是指官员在同品阶的官位间迁转或循阶升迁.勋阶可以折算成官阶,并兑换相应的官位;勋阶一般是酬以军号.6、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基本上与流内、流外官相对应,流外官的主要阶级来源是工商户、杂户和北镇军户;流内官与流外官之分基本就是官与吏之分.中国古代的官吏分途由来久远,基本就是流内、流外官分途,唐代杜佑将流外官产生的时间推迟到唐代,只是因为直到唐代,流外官才成为一类重要的官,并有了严整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