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横向构造带位于磁窑堡和马家滩之间,为盆地中部定边-靖边东西向断裂带的西延部分,该断裂带切穿盆地基底,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仍然活动。它的形成演化对其盆地南北两侧的地貌特征、地层展布、重磁异常、煤层分布、莫霍面变化、地球化学场及油气分布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分区。该横向构造带北部边界为青铜峡-吴忠断裂,南部边界为中卫-中宁断裂;内部结构由三条背向斜组成,从西往东依次为:面子山向斜、碎石井背斜、四耳山(庙儿合)向斜、于家梁(黑疙瘩)背斜、牛布梁向斜和沙坝井背斜。横向构造带以北横山堡段逆冲断层东倾西冲,南部马家滩段逆冲断层西倾东冲,该带对南北两边的构造样式起到了调节作用。通过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认为,横向构造带北边的磁窑堡地区构造抬升时间较早,从早侏罗世中期已经开始活动:横向构造带内的石沟驿-马家滩地区构造抬升略晚于北边,始于中侏罗世;而该带以南的甜水堡地区抬升时间较晚,于晚侏罗世晚期开始。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中期,快速增温,温度快速增至110~120℃,处于沉降阶段;之后到晚白垩世早期处于降温阶段,温度最低降到65℃,为抬升阶段;到中新世中期,温度稳定不变,缺少构造运动;中新世以来,温度降到20℃左右,研究区隆升遭受剥蚀,样品被抬升到地表。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渐新世及中新世以来6个阶段。其中横向构造带以北的磁窑堡地区在早侏罗世中期开始抬升,裂变径迹给出190Ma;横向构造带于中侏罗世开始抬升,裂变径迹给出168-158Ma;晚侏罗世早期到早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开始大规模的逆冲活动,裂变径迹时间为152-122Ma。盆地西缘油气田主要集中在马家滩和横山堡地区,横向构造带影响了南北两侧烃源岩的厚度及展布,不同的热演化史导致烃源岩的成熟度和排烃时间不同;南北两边不同的逆冲系统形成不同类型的圈闭,从而形成西缘南油北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