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概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在第一章“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中,本研究指出,随着当代中文网络文化的兴起和比较文学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当代中文网络文化不仅可以被作为在当前国内学术界比较热的文化研究的对象而且也可以被纳入比较文学的超学科研究范围之内。另外,“迷”文化研究一直是国外文化研究的热点,随着网络的发展,近年来国外和台湾地区也开始关注网络中的“迷”文化,并陆续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受到这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启发,本研究把中文网络中的“作家迷”虚拟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对网友在论坛中发表的文章进行抽样分析和对论坛中的部分网友进行深入访谈基础上,研究这些虚拟社区中网友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亚文化。在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中,本研究在搜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指出国外关于“迷”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领域比较全面,研究方法也比较多元;国内关于“迷”的研究在数量上相对来说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研究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歌迷”、“球迷”、“影视迷”等,目前还没有检索到研究网络中的“作家迷”的成果。在第三章“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中,指出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并逐一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研究”、“网络民族志研究”、深入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及“言说分析法”。另外,本部分还概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章节内容。 第二部分“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选择互联网上的“鲁迅迷”虚拟社区、“张爱玲迷”虚拟社区、“金庸迷”虚拟社区、“王小波迷”虚拟社区进行研究。第一章“互联网上的‘鲁迅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鲁迅论坛”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鲁迅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鲁迅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鲁迅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鲁迅迷”虚拟社区的20位网友进行的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网友对“鲁迅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鲁迅迷”虚拟社区。第二章“互联网上的‘张爱玲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张迷客厅”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张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张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张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张迷”虚拟社区的19位网友进行的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张爱玲的认识与评价、网友对“张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张迷”虚拟社区。第三章“互联网上的‘金庸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金庸茶馆”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金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金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金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金迷”虚拟社区的18位网友进行的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金庸的认识与评价和网友对“金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金迷”虚拟社区。第四章“互联网上的‘王小波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王小波门下走狗”论坛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王小波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王小波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王小波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王小波迷”虚拟社区的15位网友进行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王小波的认识与评价和网友对“王小波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王小波迷”虚拟社区。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主要是对研究进行总结,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