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通才,他打通文、史、哲界限,诗、词、歌、赋,众体皆善,作为文人的典范,他的文艺修养和精神境界都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由于苏轼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享有的重要地位,苏教版教材也选用了大量他的作品,中学语文必修、选修教材和读本中,一共选了18篇之多。作为教研者,我们有必要整合教材中的苏轼作品资源,思考从哪些角度把握苏轼作品。本论文分别用“咬文嚼字法”、“多元解读法”、“互文法”来解读苏轼作品,进行苏轼作品教学,以期窥见苏轼作品的全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附录组成。绪论包括三部分。首先,阐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其次,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最后重点阐述本研究的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整合已有资源,以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明确本论文研究方向,提高本论文的研究起点。正文包括五章。第一、二两章主要是苏轼作品教学问题的提出和原因分析。第三、四、五章分别从苏轼作品的特质——语言、意象、思想角度出发,提出苏轼作品教学的策略。第一章《苏轼作品的教学现状与教学价值》,剖析苏轼作品的思想,重点阐述其教学价值,比如他的文艺观对中学教学的启示。第二章《苏轼作品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从影响苏轼作品解读的因素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程式化的现状,剖析导致苏轼作品教学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入乎其内——“咬文嚼字”》,尝试综合运用西方文论中阐释力较强的“文本细读”法和中国古代品鉴文章的“咬文嚼字法”,来细读苏轼作品。第四章《兼收并蓄——多元解读》,着眼于“还原苏轼作品的多样风格”、中国古代文论中“知人论世”的正确运用、“汲取苏轼作品研究学术成果”三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苏轼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整合归纳,以求触类旁通。第五章《用“互文法”整体把握苏轼作品》提出了以苏轼作品思想主题为分类依据,开展“主题式教学”,按“教学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分模块教学。并运用互文法分析作品,自行设计苏轼作品的教案,并进行教学反思。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再次阐发苏轼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附录部分整理笔者在南外实习时《赤壁赋》的课堂实录。